首頁 評論 觀點

中國需求令香港醫療系統崩

⊙林忌
近日多個團體以至醫護界專業人士,由靜坐到示威抗議,指香港的醫療系統幾近崩潰,在過去數個月,香港的公立醫院有如戰地醫院,多間病房要臨時加床,病人床對床腳對腳,連護士也難以進出;然而病人輪候看病時間,竟可長達數天,長期病患則輪候以年計算;護士則在哭訴,夜間繁忙時間,竟一人應付幾十個病人。

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就是為何英治時期越見改善的醫院,如今卻不斷創新低呢?香港特區政府除了一次過增撥5億港幣之外,至今仍無所作為;政府與民間發生的兩個問題的重大爭論,第一就是醫護人員與病床的供應,即醫生與護士的嚴重短缺,如何能夠補充;第二就是醫療系統的需求,即病人數字不斷上升的現實下,如何從源頭減人,去減少對醫療系統的需求。

問題的源頭,正在於近十年所「僭建」(違建)的所謂「中港融合」關係;早年在中共兩會期間,有30個所謂代表香港的「全國政協」聯名提案,把香港列入中共的「十二五規劃」,即中共的第12個「5年規劃綱要」中;而特首則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所謂「六大優勢產業」其中兩項,正是十年來問題不斷的醫療產業以及教育產業。政府口說要把這兩項「產業」發展為「亞洲」的中心,然而真相就是成為「教育界」與「醫療界」私相授受,慷納稅人與公帑之慨,去瘋狂增加來自中國的需求的無良行為,一如地產界瘋狂吸納中國資金,把地皮越炒越貴同樣道理。

這種對「中國商機無限」的幻想,可從香港前醫管局主席胡定旭的訪問清楚見到,2011年的中新社訪問中,聲稱:「香港發展醫療產業市場商機無限」、「衍生很多相關的產業與創造各種就業機會」、「來醫病可以令酒店、餐飲、零售受惠」,甚至連「探病用的鮮花、禮品與卡銷量都會增加」等。

土地短缺的香港,特區政府竟撥了4塊地興建私家醫院,而來香港生產的雙非嬰數字,在2011年達到頂峰的40%,私家醫院紛紛改建為雙非醫院,提供來港產子的「一條龍服務」;及後雖然停了雙非,但香港的醫療集團不斷擴展,不斷向中國招攬生意,叫人來港「醫療」,打流感針,打HPV疫苗,反造成香港人無針可打的短缺。而香港培訓醫學生兩大龍頭之一的香港大學,竟不務正業蝕本,與深圳市政府在深圳合辦醫院,進一步挖走香港醫護人才。

「商機無限」當中的隱藏成本呢?增加了私院,增加了大量私人診所,政府卻沒有同時增加醫學生供應量,以「政治不正確」為由拒絕英聯邦醫生一如1997年前免試在香港執業,而素質參差、盛行收紅包文化的中國醫生,讓病人比業界更害怕。

另一方面,醫生的人工,以至在大學訓練醫生的成本,全部都是由政府的公帑所負擔;私院從公院高薪挖角,不斷把有經驗的醫生與護士挖走,於是公營醫院人手更短缺更緊張;使公院環境越變越差的惡性循環;一如奶粉、房價、店鋪、零售消費,全部被龐大的中國因素所全面控制,搶光香港人的資源去服務中國客人;於是所謂「產業」,造就的就是這些做「中國生意」的集團,犧牲的就是香港市民的醫療權益;而更可怕的,那些「招攬」來港醫病的「疑難雜症」,往往在病人不願再出錢時,要求轉送公立醫院。

根據政府數據,單在2016~17年度非符合資格人士在香港醫院的欠款,已接近8千宗,款項達到5千萬港幣;因此無論公私營醫療系統都如此緊張之時,不斷構成香港人口增加的單程證移民,就自然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如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批評中國醫護收紅包,以藥補醫、亂做檢查、亂開藥、亂打針、亂收費等等,來港的新移民面對收費低廉,絕不收賄的香港醫療制度,口或會說不,但身體卻最誠實,於是無論大病小病,都塞爆本已崩潰的醫院。

問題的關鍵,就是「人滿之患」,簡單如港鐵站爆滿,巴士爆滿,連海洋公園都爆滿時,其服務是否能夠暫停?當香港短期內都無法增加醫生、護士以至病床數時,香港能否暫停輸入移民,以候增加供應?偏偏政府與那些中國國族主義者,卻對現實問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高叫「家庭團聚是人權」,一如高叫「醫療是人權」、「海洋公園是人權」一樣,完全不顧現實;一如一位公立醫院的朱護士在集會所說:「堅持每日輸入150個新移民,是否用香港人的生命去交換呢?」◇——轉自「自由亞洲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