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台大首建2700年降雨紀錄 乾旱或非全球暖化所致

越南石筍樣本,降雨量豐沛生長速度快,但顏色豐富雜質越多,不利研究定年。(記者袁世鋼/攝影)
越南石筍樣本,降雨量豐沛生長速度快,但顏色豐富雜質越多,不利研究定年。(記者袁世鋼/攝影)

【記者袁世鋼/台北報導】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地質系教授沈川洲的研究團隊耗費10年,首次精確建立2,700年來中印太地區的熱帶降雨紀錄,證實了大洪水才是導致柬埔寨吳哥文明消失的原因;並質疑目前北半球乾旱並非是全球暖化所致。

台大地質系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台大地質系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記者袁世鋼/攝影)

沈川洲的研究團隊深入泰國南部的石灰岩質可蘭洞,使用「鈾釷定年技術」分析石筍的沉積年代。沈川洲說,時間越準確故事越真實,這項技術誤差值可小至僅有5個月,全世界能做到的實驗室屈指可數,而台大自己就能做到,省下了幾百萬的委託研究費;同時也利用碳酸鈣的氧同位素比值來代表當地的降雨紀錄,首次建立了2,700年來精確降雨歷史。

土耳其石筍樣本。土耳其石筍樣本。(記者袁世鋼/攝影)

研究中發現,地球的主要降雨帶2,000年來有南北漂移的週期現象。根據美國在吳哥文明當地的考古研究顯示,吳哥文明消失前曾有水壩潰堤與運河泥沙淤積的現象;沈川洲說,研究發現1390年到1420年間,東南亞地區出現持續數十年的極端強降雨,正好與考古研究吻合,證明吳哥文明消失原因並非先前研究所稱的乾旱,而是大洪水。

研究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以來,東南亞和赤道以北地區降雨量呈長期下降趨勢,與赤道以南的熱帶地區相反,夏季太陽輻射量在兩個半球強度的消長所造成。研究結果顯示,過去兩千多年以來,東南亞和赤道以北地區降雨量呈長期下降趨勢,與赤道以南的熱帶地區相反,夏季太陽輻射量在兩個半球強度的消長所造成。(科技部提供)

目前北半球熱帶乾旱的趨勢與11至12、15至16世紀時期相似,是水文震盪、降雨帶南移造成,而非全球暖化所致。沈川洲說明,2,700年來赤道以北的熱帶地區降雨情況長期下降,目前的年平均降雨量較2,700年前大約少了1,000毫米,且未來將持續下降,而南半球則是相反有增加趨勢;將導致澳洲北部由乾旱轉為溼潤,但非洲的沙漠範圍可能會再擴張。

中國重慶石筍樣本。中國重慶石筍樣本。(記者袁世鋼/攝影)
印度洋、太平洋中部的低緯度熱帶區是間熱帶輻合帶(ITCZ)所在位置,他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降雨帶,總雨量為全球的三分之一,因此也是生物多樣性極高的重要生態圈,更是全球能量與水氣的來源,世界人口有40%居住於此區域,而台灣正處在這個區域的北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