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天疱瘡中醫調理

文/鄧正梁(濟德中醫診所院長)
天疱瘡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嚴重性、大疱性的皮膚病,特徵是皮膚或是黏膜上出現鬆弛性大疱。 

明代申斗垣的《外科啟玄》認為天疱瘡是太陰肺經受暑熱薰蒸,火邪侵犯肺經,鬱結皮膚而發疱瘡。《外科正宗》認為是心火妄動,脾溼隨之。總之,邪毒耗傷氣陰,以致溼熱、血熱、毒熾、氣陰損傷的發生,導致危重症與慢性遷延不癒之症。 

天疱瘡可分為四型,尋常型、增生型、落葉型、紅斑型,其中以尋常型、落葉型、紅斑型比較多見,增生型比較少見。 

尋常型天疱瘡是突然的豌豆大到蠶豆大,甚至鵝蛋大的水疱,疱壁薄而鬆弛,形狀圓或不規則,孤立散在,或聚集成群,極易引發感染,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但以頭面、頸、胸背、腋下、腹股溝等處比較多見。常初發於口腔,或口腔、皮膚同時出現。 

增生型天疱瘡常侵犯口腔、鼻腔、陰脣、龜頭、肛門等處黏膜,大疱極易破裂形成糜爛面,常引起劇痛。 

落葉型天疱瘡,疱壁極薄,迅速破裂,有時水疱不明顯,患部充血腫脹。 

紅斑型天疱瘡,較常見,好發頭部、前額、鼻、兩頰、耳殼、胸背、腋窩、腹股溝,但四肢很少受波及,疱壁較薄,極易破裂,導致糜爛面加大,滲液極多。 

各型天疱瘡都可能互相轉化,但不論是何型天疱瘡,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中醫證型,對症下藥,就可好轉。西藥治療主要是類固醇控制,或加上免疫抑制劑減輕症狀。 

天疱瘡若在頭面部,可用普濟消毒飲之類的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常用藥有如黃芩、黃連、玄參、甘草、連翹、牛蒡子、板藍根、馬勃、薄荷、升麻等。若是長在肢體各部,熱毒熾盛,可用解毒瀉心湯之類的清熱解毒,如黃連、防風、荊芥、山梔、黃芩、牛蒡子、滑石、玄參、知母、石膏、甘草、木通等。如溼氣較重,在清熱解毒的同時,要加上滲溼藥物,如茯苓、茵陳、車前子、萆薢等。如氣陰已傷,還要補氣養陰。 

天疱瘡要注意感染,病患往往因敗血症死亡。平時飲食要清淡,加上中藥的清熱解毒,西藥的控制,嚴重的病情仍能逐漸好轉,痊癒也不是沒有可能。◇

鄧醫談養生
現任正梁中醫診所院長,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曾任外科專科醫師,之後到南京取得中醫博士學位,是國內少數專攻中西醫整合治療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