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選後心情難調適 專家提三點建議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2020年總統選舉與立法委員選舉在1月11日順利結束,選後關心選舉的民眾可能會因選情變動出現易怒、憂鬱的情形,並且與親人討論意見出現不和、發生衝突,進而加深自己的負面情緒。諮商心理師陳劭旻建議,應該關掉電視到戶外走走,並釐清自己期待切勿將自身理想投射於選舉結果中,應嘗試從心理調適接受社會不同聲音。

首先,陳劭旻建議,應該給自己適度的空間休息,取暖恢復能量。從負面情緒中進行調適,需要做的就是減少刺激來源,因此關掉電視、出門走走、甚至好好睡一覺都是好方法,轉移焦點雖然是最原始的方式,卻也是情緒強烈時非常有效的方式,可搭配平常從事的休閒娛樂,讓自己有正向的情緒刺激來源。

其次,應釐清自己的期待,勿將理想過於投射於選舉結果中。陳劭旻表示,雖然選舉結果會影響許多政治民生的事情,但一旦對選舉結果有太強的失落,是因為將過度理想化的期待投入其中,當結果不如己意時,就有種個人理想被徹底否定。像是,認為自己與某政治人物經歷類似,因此他若是當選就代表自己也可以像他一樣翻身,或感覺可以因個人當選立刻找到工作。

陳劭旻指出,但這些原本就是過度理想的期待,但是因為落選,就會感覺這些希望被否定了,不再有希望。其實選舉結果已經不是選舉,而是個人價值、理想,因此在結果失利後,會感受到無比的失落。陳劭旻建議,結果不如意時,應重新思考及反省這份失落的意義為何,是否將期待過度放在選舉上,對於個人因應失落也會有幫助。

最後,仍將選舉當成過程,持續努力更為重要。陳劭旻表示,選舉反映的是台灣社會的不同聲音,因此當結果不如預期、感到失落時,會使人感覺無力與脆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失望化成行動,去造就更多的希望與改變。

陳劭旻表示,對一個公民社會而言,選舉只是民主的一環,因此真正在乎政治的民眾,也需學習如何持續在民主不同階段關心、努力,若將選舉結果當成民主進展的過程,而不是災難性不可挽回的結果,心情上也會容易調適許多。

陳劭旻指出,通常這些狀況都會隨著時間慢慢好轉,短則幾天,長則一至兩週。但是若情緒狀況仍無法改善,建議民眾可尋求專業資源協助,改善情緒狀況,回歸到一般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