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名家評論

【國際瞭望】中美新冷戰意味著什麼?(中)

⊙程曉農
這方面有三個例子。早在朝鮮戰爭(韓戰)時期,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曾要求動用核武器轟炸中國東北,以毀滅共軍的後勤基地。儘管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爭中積累了不少聲譽,深受國人喜愛尊重,因此一度試圖問鼎總統大選,但美國總統杜魯門面對麥克阿瑟要求用核武器的請示時,毫不猶豫地把他撤職,麥克阿瑟的職業生涯就此終結。

第二個例子是1962年的古巴導彈(飛彈)危機,那是美蘇冷戰時期最嚴重的正面對抗事件。蘇聯在緊鄰美國南部的古巴開始部署核導彈,美國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海上封鎖措施,阻止蘇聯船隊運送核導彈,同時美軍嚴陣以待;蘇美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世界處於千鈞一髮之際,最後兩國相互妥協而結束了這場危機。迄今為止,古巴導彈危機仍然被認為是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差點就釀成熱核戰爭,美國總統甘迺迪與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對此看法高度一致。

第三個例子是毛澤東1969年發動中蘇邊界戰爭後,蘇共政治局決定對中共的首都北京以及各軍事要地實施戰術核武器打擊。美國獲悉後警告蘇聯,如果蘇聯對中共執行這個計畫,是挑起地球上的核戰爭,會毀滅地球,為制止蘇聯的魯莽計畫,美國表示,如果蘇聯動用核武器,美國將用核武器全面打擊蘇聯;結果,蘇共在美國的核威脅之下讓步,放棄了打擊中共的意圖。

所以,冷戰雙方不但不能打核大戰,連雙方軍隊都最好避免直接交手;但是,冷戰國家之間是鮮明的敵對關係,彼此從冷戰前的假想敵升級成真正的敵人,是一個隨時可能要沉重打擊自己的國家。冷戰雙方除了不直接在軍事上交火,所有其他方面會逐步進入總體戰。

所謂總體戰,就是從經濟、科技、金融、軍事等相關方面,通過遏制手段,試圖把對方削弱到無法威脅自己的狀態。這會有一個漸進、升級的過程,雙方往往從一些小的領域或個別項目入手,一方施壓,另一方反擊,然後再換一個方向交手;只要其中一方不澈底放棄,冷戰就不會結束,而只會逐步升級。

當然,冷戰延續得越長,實力相對較弱的一方就越來越困難,蘇聯當年是如此,中共今後也必然如此。

三、中美交手,小招顯大局

中美新冷戰開打,雙方已經在通航問題、上市公司問題、華為問題等方面交手。從一般的眼光去看,就事論事,似乎都是些小問題,沒什麼大不了;而從冷戰的角度去看,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端倪。

在科技領域,最近一兩年來美國對中共企業的制裁措施不斷加碼,繼中興公司的芯片(晶片)被美國斷供後,最近對華為的制裁措施不但涉及芯片斷供,而且涉及工業用軟件(軟體)禁用。很多人只關注華為需要的芯片難以為繼,其實,工業用軟件禁用後,華為連自己設計芯片都沒有工業軟件可用了。

此外,美國政府5月22日宣布將33家中國公司與機構列入制裁清單,限制美國企業向這些機構出售產品,因為它們協助中共監視境內民眾或與軍方有關聯,制裁行動自6月5日起生效。

在經濟和金融領域,美國也開始了一系列對中共的遏制措施。比如,日前川普要求審查中國在美上市公司違反美國股市監管標準的問題,以保護美國投資者。長期以來,中國在美國的上市公司以所謂的國家機密為藉口,享受了美國給予的財務審計報告免查驗的特殊優惠,為財務造假打開了方便之門。

而在新冷戰狀態下,這種優惠屬於利敵損己之做法,所以必須結束這種莫名其妙的單方好處。又如,共和黨數位眾議員計畫提出一項法案,要求美國財長向國會報告與中共軍方有「重大合約、關聯或獲得中國軍方支持的」外國防務企業,然後,美國企業和個人必須減少與這些企業之間的聯繫,不能對這些企業提供新投資。顯然,美國已經將針對中共的貿易戰和科技戰拓展至金融領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