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副刊文學

認識自然植物的教室──臺北植物園

臺北植物園是認識自然植物的教室。(Foxy Who \維基百科)
臺北植物園是認識自然植物的教室。(Foxy Who \維基百科)

文/葉倫會
臺北植物園位於臺北市南海路53號,占地約8.2公頃,成立於1921年,很少人注意她的大門設在博愛路口,也鮮少有人知道,位於博愛路口,臺灣省林業試驗所臺北植物園是于右任的墨寶。

歷史流變

1895年,臺灣總督府殖產課為了解臺灣樹木性質及配合造林需要,找了5公頃的土地成立苗圃。

1900年,購入小南門外龍匣口莊農地12,953坪,進行整地及樹苗移植,除苗圃設施外,設置母樹園、果樹園及花卉園,從事育苗並進行苗木栽培試驗,始稱「臺北苗圃」,低窪處挖掘為池沼,分別自臺灣或日本採運母樹種植於園內,並插名牌,做為植物教育之用。其位置大概是現在的植物名人園、植物分類園區、雙子葉植物區、林業試驗所行政大樓一帶。

1921年,中央研究所成立,接管林業試驗場,臺北苗圃改名臺北植物園,除繼續培育熱帶植物,熟悉南洋各種植物與生態環境外,派員前往歐、美、澳、非洲及東南亞一帶收集樹種,運回培育。1930年左右,園內栽種1,120種植物,泰半為國外引進者,提供學術及自然科學教育用。該園有大王椰子、亞歷山大椰子等棕櫚科非臺灣原生的樹木,如果仔細觀賞這些近百年的大王椰子,或許可以在部分樹幹上看到二次世界大戰飛機掃射遺留的砲彈痕跡。

1933年,因興建臺北公會堂的需要,將原址的欽差行臺廳舍一部分移築至臺北植物園,另一部分移至圓山動物園。1949年,臺灣省立林業試驗所改為臺灣省農林廳林業試驗所。1999年,臺灣省農林廳林業試驗所改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蒐羅完整植物

臺北植物園蒐集植物完整的紀錄,提供陸域、水域生態展示空間,蒐集野地及世界各地的植物,供從事科學研究、保育、展示、教育暨休息之用,讓植物園成為認識自然植物的教室。此外,林業試驗所藉由解說系統,將生物界最真的知識及最美的畫面提供給遊園民眾。遊客可以瀏覽各類植物區,賞荷花又賞鳥,既休閒又可認識獨特的動植物生態,是市民假日休憩散心好所在。

二級古蹟欽差行臺。(寺人孟子/維基百科)二級古蹟欽差行臺。(寺人孟子/維基百科)

二次大戰期間,臺北植物園區樹木枯損殆盡。光復後,林業試驗所將該園重新整理,引種新樹種,使得植物種類超過以往盛況,目前約有2千種。

臺北植物園依植物分類系統與習性分區,以不同的主題呈現,設解說牌介紹琳琅滿目的奇花異卉,如荷花池、十二生肖植物區、裸子植物區、多肉植物區、蕨類植物區、詩經植物區、民俗植物區、棕櫚科區、雙子科植物區、植物名人園……等不同的植物生態園區。

植物分類園區內有一座圓拱屋頂白色建築,是仿紐約植物園栽培植物花卉的溫室。以繁花異木及荷花池最有名,也最引人注目,雅緻古典的古式涼亭,周邊盡是綠意和詩意。木棧步道穿越雙子葉植物區,兩旁是黃金雨樹阿勃勒,空氣清新,鳥叫蟲鳴。

座落於欽差行臺南側的臺北植物園腊葉館古蹟。(寺人孟子/維基百科)座落於欽差行臺南側的臺北植物園腊葉館古蹟。(寺人孟子/維基百科)

因為生態豐富,動物進去後就捨不得離開,尤其是鳥類,一年四季的鳥種各異,被認為是臺北市鳥類最密集的區域,屢屢讓我們看到罕見的新鳥種,至少哪種鳥有趣?哪種受到青睞?看哪兒聚集大砲型攝影機多,大概不會讓您失望。麻雀、白頭翁、綠繡眼是優勢鳥種。

漫步在臺北植物園,想到對面建中學生游園是不是有股:「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水域面積遼闊

臺北植物園水域面積遼闊,約占全園面積1/7,是臺北市公園裡的少數溼地,為水生動、植物提供生育地。其他大小不一的水塘,具有調節溫度的功能。荷花池是臺北植物園水域面積最大者,是臺北植物園的精神象徵,提供攝影、寫生、賞鳥、觀賞水生動、植物等。好攝之徒常把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百態變成永遠的回憶。

臺北植物園被認為是臺北市鳥類最密集的區域。圖為棲息園內的夜鷺。(Taiwankengo /維基百科)臺北植物園被認為是臺北市鳥類最密集的區域。圖為棲息園內的夜鷺。(Taiwankengo /維基百科)

蓮花又稱荷花,古稱芙蓉或菡萏。荷花池旁有睡蓮池,貼在水面是睡蓮,葉子伸出水面的是蓮花。冰清玉潔不染塵,為荷花贏得「水中女神」的美譽。睡蓮池即便睡蓮初綻多稀疏,但兩花競相綻放,交相輝映,美麗得叫人捨不得離開。葉子飄浮在水面上的是睡蓮(香水蓮),花朵挺出水面上,花瓣倒映池面,散發濃郁的香氣。姿態優雅的蜻蜓告訴我們,這兒未經農藥汙染。

千年土地百人主

臺北植物園有兩座古蹟,分別是欽差行臺和臺北植物園腊葉館。欽差行臺以前叫布政使司文物館,是閩南式建築,紅瓦燕尾屋頂,造型古色古香,被指定為國定古蹟;1924年設立的林業部臘葉標本館,即臺北植物園腊葉館是市定古蹟。

臺北植物園內有銅像,而且是法國人,屢屢引來注意。佛里和早田文藏是最早建立臺灣植物分類標準和制度者。佛里是法國傳教士、1874年起在日本傳教,利用餘暇觀察、記錄日本的植物,經由整理、統計、分類成為植物採集家;1903年來臺灣探險和採集植物,發現許多植物新物種,國立臺灣大學植物館保留有數百份,是研究東亞和東北亞植物重要的資料,1915年7月4日在臺灣過世,被認為臺灣植物研究的先驅,2017年,行政院農委會在臺北植物園為這位法國人佛里設立銅像,早田文藏紀念碑。

語云:「千年土地百人主」。似乎在告訴我們,物換星移的快速。臺北植物園2021年就100歲了,隨著植物和動物數量的增加,有越來越旺的趨勢,在於維護公益性質和形象。期盼,每位遊園的朋友也獲得相同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