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論 名家評論

【國際瞭望】全球化半世紀的功罪和逆轉 4之1

⊙謝田(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座教授)
前言

全球化作為人類生存、共存和共同進步的一種合作方式,在其原始的意義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也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作為一種在經濟、文化、政治和人口遷徙方面的融合、一體化的過程,如果能夠正當運作,全球化會帶來多元交流、豐富文化、共享資源和拾遺補缺的益處;但惡意和不公平的的濫用,對規則的破壞,和對其他民族、國家、文化和制度缺乏尊重,也會帶來不良的後果,加劇分化,造成不公。全球化和全球化的逆轉,實際上與人類社會道德的敗壞和共產主義的邪惡緊密相關,而在全球化逆轉的國際形勢下,如何對這個世界趨勢準確的認識並找到相應之道,就顯得格外重要。

當今國際社會的逆全球化,實際上是與正義國家的反對共產主義化、去社會主義化和去中(共)國化,是同時開始、同時運行的。逆全球化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策略調整,而去中(共)國化、澈底消除國際共產主義已成為美國朝野的共識。美國的印太戰略,扶持民主國家,改組產業鏈,取代中國世界工廠,都對世界有極大的影響,也給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什麼是全球化?

一般人們認為的「全球化」或者「國際化」(Globalization),是一種包涵了世界範圍內各個國家的政府、企業、社團、組織,和普通民眾之間的互動、交往、融合和整合的過程。

當然,涉及到這麼多的國家、團體、和民眾,全球化是一個非常錯綜複雜、具有多面性的現象。許多人認為,全球化其實是一個資本主義的擴張形式,是全球資本主義者在把各國的經濟進行整合、配置,形成一個全球式的、但是不受監管的、不受控制的一個全球市場經濟體,是一種經濟上的一體化過程。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但前提是,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達成一個市場經濟為方式、資本自由運行、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協同體系,需要所有的參與者、亦即那些資本的擁有者、資本家、銀行家、企業家、各國的財政部、經濟部、商業企業、財團,都按照一種公平、合理、合法的方式運行,並確保弱勢團體、環境、法律和公正、國家主權、法制體係等等,都能夠得到保障。如果某些優勢團體,不管是國家政府、企業行業、國際財團、還是巨富巨商,他們可以利用這個全球化的過程,為一己私利服務,甚至出賣其他團體和個人、國家的利益,全球化的前提不能保障,其運作就很難繼續下去,好夢就不會長久,好花也不會常開,全球化就會出現逆轉。

全球化的成長,跟科技的進步有關,因為有了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地球村變得小了,即時的通訊、跨海洋的旅行、大規模的物質輸送、資金的流動、技術的交流……等等,全球化才變得可能。從蒸汽火車到蒸汽汽船,到卡車、火車、遠洋貨輪、集裝箱(貨櫃)船,到噴射飛機、物聯網;從電報、電話、電傳、傳真、到無線手機、互聯網,都在為全球化提供必需的工具。而全球化也帶來了國際貿易、國際合作、國際交往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和互動。當然,全球化最主要的驅動力,還是經濟和貿易。但與之而來的,還有社會、文化、環境、人文,甚至國際政治和外交的互動與衝突。

從經濟角度講,全球化包括了產品、服務、資源、勞動力、知識、資本、技術和數據的流通和交換。因為全球化,形成了對全球市場,包括消費市場、產品市場、資本市場的需要,資本、產品、技術和勞動力就需要跨國、跨境流動,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海關、關稅、配額等等的貿易壁壘和限制。

學者們有的把全球化開始的時間,定為最早為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的時候,甚至說是從公元前三千年前就開始了。但大部分學者認為,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全球化,是從當代開始的,最早的全球化可以說從182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但在19~20世紀,因為世界經濟的融合,全球化得以快速的發展。至於「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個名詞,則是從1970年代才開始廣泛使用的。

至於全球化的內涵,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定義,全球化有四個基本的方面:貿易和交易,資本和投資流動,人員的流動和移民,以及知識的傳播。後來,有人把環境的挑戰,如全球暖化、跨境水權、空氣汙染、過度海洋捕撈,都跟全球化聯繫了起來。學術界一般把全球化劃分成三個部分: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顯然,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三者之間是互相聯繫、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

雖然「全球化」這個名詞1970年代就開始使用,它變成一個熱門和有爭議性的名詞,是從1990年代開始的。瑞典記者拉爾森(Thomas Larsson)在他的書《爭搶頂峰——全球化的真實故事》(The Race to the Top: The Real Story of Globalization)中,對全球化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描述:全球化,就是地球縮小、距離變短、事物變得更接近的過程。◇
——未完,待續。原載於《新紀元週刊》「商管智慧」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