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各國央行刺激火力全開 恐迎反噬與政治角力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2020年全球受到疫情衝擊,各國政府與央行多在「刺激彈藥用盡」的狀態下,持續積極祭出大規模的紓困與振興政策,以挽救經濟。但《彭博》專欄作家莫斯(Daniel Moss)撰文提出預警,指出這樣的刺激政策有過頭的疑慮,且貨幣寬鬆政策的反噬風險正在增加,假設經濟復甦之路較為困難,央行將成為政客角力的工具。

文章指出,在疫情爆發之前,各國央行已放出「刺激彈藥用盡」的訊息,但在疫情過程裡,為了挽救市場,仍然持續保持較低的借貸成本,目前購債規模已擴大至約17兆美元,相當於中國、英國的GDP相加。

另外,美國聯準會(Fed)率先降息至零利率、恢復量化寬鬆(QE),這讓韓國、日本、澳洲、紐西蘭、泰國、印度、印尼等國家也跟進採取積極措施。

各國政府也希望通過央行的政策,解決經濟問題,文章指出,印尼央行公開替國家財政赤字提供資金援助,而菲律賓也採取相同措施。文章認為,央行這樣的行動,會讓投資人擔心通膨失控和貨幣疲軟。

同時,紐西蘭財政部長為解決房價問題,寫信要求央行在制定政策時協助調整,文章認為,這樣的決策背後有政治色彩,不過,所幸最終遭到紐西蘭聯儲回絕。

2008年金融海嘯時,曾出現央行權力氾濫的問題。文章指出,當時聯準會、歐洲央行、英國央行都部署大量購債計畫把利率壓在最低。

目前央行在購入大量國債後,將影響政府的支出能力。且如今QE範圍擴大,也讓反噬危險增加。文章認為,假設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央行還可能得繼續配合政府,將有損於其作為獨立性機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