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破解疫苗 十大迷思(上)

COVID-19疫苗。(衛福部食藥署提供)
COVID-19疫苗。(衛福部食藥署提供)

文/記者施芝吟
隨著COVID-19疫苗陸續開打,不少民眾對於疫苗副作用、保護力,以及哪些疫苗較能有效對抗病毒變異株相當好奇,對於疫苗不良事件頻傳也頗為擔憂,臺灣疫苗推動協會邀請臺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破解民眾對於疫苗的迷思。

Q1:體質不好的人不適合接種疫苗?

A:目前各種COVID-19疫苗的共同禁忌,是接種同種疫苗或對疫苗成分曾經發生嚴重過敏反應,並無其他特殊禁忌。因為大多數疫苗還沒有18~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的研究資料,所以不同的疫苗會有不同的接種年齡下限。

雖然孕婦與免疫功能缺損者也沒有疫苗的研究資料,但一般認為疫苗接種對他們來說利大於弊,還是可以接種疫苗。年紀大、有慢性心肺疾病或其他潛在疾病,是疫苗的優先接種對象,不會因為這些潛在疾病而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

Q2:打完疫苗前、後一定要多喝水?

A:有人認為打疫苗後多喝水,可以降低不良反應嚴重程度,這並沒有學理根據。如果接種疫苗以後發燒,在退燒的過程中人體需要排汗以行散熱。排汗越多,缺失的水分就愈多。疫苗如果引起嚴重食慾減退,有同樣缺水的風險。對於一般人而言,缺水引起的渴感會促進喝水行為,並無大量喝水的必要。

Q3:老人接種疫苗可能致死?

A:接種疫苗之後出現任何不良事件,都必須與沒有接種疫苗者比較發生率。如果接種疫苗之後出現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高於沒有接種疫苗者,才能推論接種疫苗與事件之間有因果關係。有因果關係的不良事件,才能稱為不良反應或副作用。臺灣已經建置了許多疫苗可能相關不良事件的背景發生率,包括死亡、心肌梗塞、腦中風、血小板低下、神經炎等。

接種疫苗後,包括死亡在內的各種事件發生率,都沒有明顯高於未接種疫苗的同年齡發生率,因此,臺灣的疫苗安全監測,並沒有偵測到任何疫苗安全的危險訊號。如果與國外監測資料比較,國內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並未高於國外,而國外的類似疫苗安全監測系統,也沒有發現任何疫苗有增加死亡的風險。

Q4:疫苗對於目前出現的變異病毒,保護效力可掉到20%以下?

A:原先的武漢株病毒不同突變,衍生出許多種變異病毒株。目前共出現四種主要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包括英國(Alpha)株、南非(Beta)株、巴西(Gamma)株、印度(Delta)株。許多研究顯示,自然感染引起的抗體,與各種不同疫苗誘發的抗體,對抗變異病毒能力的下降程度都很類似,並沒有明顯差異。

在實驗室的中和性抗體(也就是可以殺滅病毒的抗體)試驗中,武漢株感染或疫苗接種引起的中和性抗體,對付英國株與巴西株的能力沒有受到明顯影響;對於南非株與印度株則有中和能力下降的趨勢,可以降到原先20~30%的程度。但是對於保護效力,則不會下降那麼嚴重。

目前部分數據顯示,武漢株病毒所做的疫苗,對於南非株的保護效力會下降10~20%左右,而且對於重症與死亡仍有相當高的保護效果。疫苗對印度株感染的保護效力,則待進一步評估。

Q5:打了疫苗後,就代表不會感染?

A:接種疫苗並不保證會有百分之百的保護力,部分接種者在接觸到病毒後,還是有可能發生感染。疫苗對於無症狀感染的保護力低於有症狀感染,也就是說雖然疫苗接種可以誘發體內的保護性反應,呼吸道表面仍有可能出現暫時性的帶病毒狀態,還有傳染病毒給別人的機會。當疫情尚未完全受到控制之前,還是需要繼續注意戴口罩、環境消毒、避免觸摸眼鼻口。(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