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疫情傳出近2年 學者提出3策略與病毒共存

【記者林紫馨/臺北報導】中共病毒(武漢肺炎)疫情傳出已將近2年,已造成2億2,818萬人確診、468萬人死亡,學者表示,在面對疫苗數分配不均,疫苗突破性感染無法達到群體免疫下,疫情將會持續流行或是轉變為季節性流行,甚至發展成地方性流行疾病;對此,學者也提出「疫苗、NPI、檢測」的三聯體防疫策略與病毒共存。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和其研究團隊22日舉行防疫科學線上直播,針對疫情的發展,未來可能會有三種不同情况,第一種情況是人類仍無法迅速控制疫情,持續全球大流行的狀態,需要提升疫苗接種率,並且利用準確快速檢測工具進行流行監測。

團隊指出,第二種較為可能的情況為轉變為季節性流行疾病,例如流感,需要通過單株抗體等治療防止COVID-19疾病的進展,減低疾病負擔;第三種情況是轉變成一種地方性疾病,其疾病影響因小規模,疾病負擔會比流感或COVID-19低得多,例如腸病毒等。

由於目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陳秀熙提出三聯體防疫策略,包括提高疫苗施打率;戴口罩、勤洗手等NPI措施;以及檢疫及篩檢及早找出潛在確診者的架構下,來達到與病毒共存的情勢。

高疫苗施打及低疫苗施打國家防疫策略應有所不同,團隊舉例,在高疫苗施打國家如歐、美在疫苗突破性感染下,提倡第三劑疫苗施打並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例如搭配免疫護照(綠色通行證)與APP應用程式的結合,且針對突破性感染半數無症狀下的加強檢測。

至於在低疫苗施打國家,則應探討如何提升疫苗涵蓋率的策略,團隊指出,例如因應莫德納全球疫苗供應不足之下,如何利用混打政策加速疫苗施打,除此之外,為因應突破性感染無症狀比例較高,以及目前仍有部分族群尚未施打疫苗,可進一步實施檢測措施,以利無法實施NPI場所有效防止病毒傳播。

陳秀熙認為,從目前科學證據顯示,混打策略有助於對抗Delta病毒和突破性感染,但仍需更多實證支持;目前AZ混打BNT的方式帶給大家很好的思考方式,在疫苗供應量不足時,加強研究不同疫苗的混打是最實際的,對於未來如果要施打第3劑疫苗也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