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極端氣溫影響健康 學者憂致複合式風險

【記者徐翠玲/臺北報導】中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王玉純1日說,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並非一對一,而是複合式風險。國內外都發現,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在極端高低溫下風險會增加,臺灣比較特別的是腎臟疾病風險也非常高。她也提醒,臺灣應注意極端高溫所帶來複合式健康風險,並提出合適的調適政策。

目前全球升溫已達1.09°C,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觀測資訊,臺灣部分地區升溫略高於全球平均。以2020年為例,臺北、玉山、日月潭、嘉義測站的年平均升溫皆達2°C。

王玉純在臺灣科技媒體中心舉辦的「極端溫度對人體健康影響線上座談會」指出,臺北都會區有熱島效應,所以極端高溫發生頻率比其他縣市高,但臺北都會區族群調適能力比其他縣市來得好;低溫則是全島各縣市都會受到影響,高溫以中南部受到影響比較大。

王玉純以極端溫度對循環系統疾病影響為例指出,循環系統疾病在15°C下,死亡增量20至30%,在日均溫30°C死亡增量10%,臺灣與全球一樣死亡呈現U型結果,可對急門診影響不大。研究顯示在臺灣低溫對心血管疾病急診、門診影響較大,高溫影響比較不大。

關於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非創傷類)緊急救護的呼叫次數,15°C增加20%、30°C增加20%,當小時溫度達到35至38°C,緊急救護呼叫次數會增加到50至60%,王玉純說,「高溫蠻值得政府單位重視」。

王玉純表示,未來升溫情況會造成死亡與急診增量變多,但對門診影響不大。亞健康族群有能力可自行前往看診、可自己照顧自己,如果希望升溫不會對健康造成大衝擊,降低高風險、敏感族群的數量才是有效作作法。

她提到,目前研究所發現的關聯都是由歷史資料產出,未來更擔心的是氣候變遷帶來複合式的健康風險,包含增加新興傳染病風險、缺水、缺電等,相互加乘對健康影響可能更嚴重。像新冠肺炎(中共肺炎)後遺症族群,心肺功能比較差、精神疾病風險也比較高,跟受氣候變遷衝擊影響健康的弱勢、敏感族群重疊性滿高的。新冠肺炎(中共肺炎)加上氣候變遷,對後續醫療服務量能恐衝擊頗大。

王玉純指出,2003年法國熱浪高衝擊原因,是因為高溫導致用電過載跳電,導致當地水廠無法生產水,對醫療體系影響滿大,這就是一個複合性災害。現在所有評估報告都以單點來做,都沒有認真思考緊急體系、社福體系應該怎麼面對複合性影響情境。

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正達表示,若直接以全球資料作為臺灣推估未來氣候狀態的依據,會有極大的不足與偏差。例如: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資料中,整個臺灣可能僅用少數幾筆資料來代表,難以呈現臺灣區域細部的未來氣候變化狀況。

陳正達說,以目前的觀測與提高資料空間解析度後的未來氣候推估而言,臺灣未來夏季增加、冬季減少,會面臨乾季越乾、溼季越溼的情況,極端降雨與洪災更強、也更頻繁,高溫與熱浪發生的風險也會增加,這些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往往都比平均氣候變化的幅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