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美對「一中」新詮釋 學者:臺應把握契機

【記者李怡欣/臺北報導】美國國務院本月5日大幅度更新網站上的台美關係現況描述成果清單(Fact Sheet),移除「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不支持台獨」等措辭,並加入「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和六項保證的長期『一個中國』政策」。

對於美國國務院對一中政策新詮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創所所長宋學文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美國對「一中政策」的定義、內涵、操作,將有更實質的改變,而這個定義將越來越與中國所想要的「一中原則」脫鉤,並引起各國效仿,啟動每個國家自行定義的一中政策與操作,最後讓中國的「一中原則」變成一廂情願的東西,而非國際共識。

國際關係學者宋學文表示,中共擴張主義,迫使美國從川普到拜登政府,美國改變過往對中「戰略模糊策略」,逐漸走向「直球對決」,導致暴露過往一中政策、一中原則與台灣主權事實獨立的矛盾點,「美國採取支持台灣主權獨立國家的立場」,這是美、中民主與威權競爭下所激盪出的產物。

宋學文指出,這將某種程度啟動台灣內部對於國家定位丶國家名稱之討論,加速台灣對「修憲」的必要與緊迫性。此具三大層面意涵,第一、目前國內對國名、國號修憲討論紛陳,例如:要朝「台灣」用法?還是維持「中華民國」稱謂?宋學文認為,目前看來,現階段使用「中華民國台灣」稱謂引起的內部分歧較小。

不過,宋學文也提到,若用「中華民國台灣」就要考慮國際關係、兩岸關係、國際現勢、過往國際條約(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合約」等內涵釋義),綜整上述情況,權衡出一個較具彈性且對台灣衝擊較小的稱謂。

宋學文補充,倘若國內最後不觸及修憲議題,然其美國「一中政策」所定義的「中」,也將不再是指涉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可能是中華民國。

其次,他說,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與外交邦誼關係,勢必受修憲方向、內容及幅度衝擊,如:未來我國加入國際組織或締結新邦交國,「我們要用什麼名稱」?這些都是未來可預見問題,美國不會介入台灣名稱的內部意見,唯國際現勢影響下,台灣內部共識才是關鍵的推動要件。

美「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脫鉤 開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機會之窗」

宋學文強調,此刻台灣正進入一個既敏感又重要且具挑戰的時刻,這是台灣稍縱即逝的window of opportunity(機會之窗),我們要把握珍惜美國「一中政策」新詮釋,不能躁進、也不能毫無做為,「不只是口頭感謝,要有具體的動作跟上去」,步步為營,才能抓住這個國際契機。

宋學文建議,在此機遇時刻,台灣應當把握三大原則,第一、台灣修憲之精神,一定要獲得國際社會具體保障,第二、針對修憲議題,國內要凝聚最大共識,第三、要有危機管理準備,「會不會引起中共當局趁火打劫」?因此,對此議題,台灣政府要以「審慎、客觀、理性」態度處理,有必要提前做出具體的「危機管理」。

宋學文認為,2022年或將是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元年,有越來越多國家、國會要求政府擔起責任,支持台灣加入各項國際組織,這樣的浪潮今年已經出現啟動態勢。

美修正對臺現況詮釋 學者:美一中政策逐步清晰

國策研究院執行長郭育仁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表示,美國務院此舉,不是一個意外或隨性做法,這展現了從2017年川普上臺以降,美國「一中政策」逐步朝「戰略清晰」,相對應於中共的國際行為與中共對臺政策。

郭育仁進一步說明,美國對中關係的說明,原鑲嵌在5月5日美國務卿布林肯「對中政策」談話中,但因布林肯確診而推遲延後,不過其脈絡仍有跡可循,包括,俄烏戰爭,中共對俄羅斯態度曖昧,甚或暗中協助,不單表現在中共如何定調俄烏戰爭,也反應在中共於聯合國投票行為,引發美國與歐盟強烈不滿,並提出警告。

其次,郭育仁說,2月12日拜登版《美國印太戰略》公布,強調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重要性,也直指中共是以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的全面性挑戰者,直指中共是系統性的威脅;接著3月18日,美國防部公布戰略報告更直指美建軍目標之一就是在要亞太地區對抗中共與俄羅斯。

此外,郭育仁也提及,拜登將於5月底訪問亞洲,會晤韓國新總統尹錫悅,並前往日本進行「美日峰會」與Quad峰會,至此「美國印太戰略、對中政策儼然成形」。

郭育仁推測,5月底美日同盟將出現重大變化,極有可能將「臺灣有事、臺海有事」正式納入美日同盟防衛範疇裡,日本或將修訂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因此,臺灣須密切關注美國印太戰略與美日同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