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7成中小製造業 對碳費政策無所適從

【記者徐翠玲/臺北報導】淨零碳排已成趨勢,但中小企業逾七成認為淨零會帶來威脅,且對碳盤查規範與碳費政策掌握度偏低無所適從,希望把危機變成轉機,例如繳交碳費相當於買氣候險,期待政府能將碳費用在提供低碳技術、輔導產業升級、充足綠電、支持碳盤查管理行政等,並呼籲政府,貼合產業需求做出最好的政策規劃。

綠色和平5月17日發表「2022臺灣中小製造業碳管制意向調查報告」顯示,83%中小製造業認同臺灣走向淨零,但71.7%認為帶來的威脅大於機會,且有70.7%對碳盤查規範與碳費政策掌握度偏低,目前無所適從。中小製造業57.5%認同碳費應接軌國際,徵收每噸300元以上是合理價格,近76.4%接受碳費擴大徵收,與排碳大戶共同負擔轉型責任。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洪昇邦說,報告顯示產業對碳管制有所準備,不像經濟部、工商協進組織等所宣稱,產業一味反對無法溝通。而企業願意適度繳交碳費,讓產業可投資低碳升級、對訂單有更好保障,主政者應思考適當使用碳費改善產業環境,而非顧忌收了錢會得罪企業、流失選票,一再壓低價格。

洪昇邦提到,世界最高碳費在瑞典,每噸約收新台幣3千多至4千多元,歐盟每噸1,500至2千元,美國加州、韓國每噸800元;新加坡現階段每噸100元,但2024年將提高到每噸500元、2030年每噸1千元。

台灣化學產業協會祕書長曾繁銘認為,應參考競爭國韓國、中國、新加坡等碳定價和策略,避免國內廠商受到不平等競爭。如果中國、韓國、新加坡等國碳定價訂的很低,台灣就必須跟韓國、中國等碳定價相匹配,才不會造成台灣企業生產困難。

曾繁銘也提到,國發會所發表國家淨零途徑,「其中2030年現有技術是OK的」,可是2030至2050繼續減碳很困難,因為全世界包括台灣都在尋找新技術,如果到2030台灣還在使用舊技術,可能會出問題。美國、韓國都在發展負碳、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這些技術目前都不成熟,如果台灣要邁向淨零步調,必須發展新技術、新設備,協助業者達到淨零減碳目標。

立委莊競程表示,根據《台灣企業氣候行動調查》,大型企業因法規與供應鏈壓力,積極進行盤查與揭露資訊,年營收50億以下的中小企業腳步卻相對落後,目前僅有1/4的企業已進行碳盤查。過去2年,他一直要求經濟部、財政部等相關部會,除了制定減碳路徑,應同時提出具體行動、誘因鼓勵低碳轉型,且跟產業溝通與說明。

莊競程建議,參考歐盟綠色政綱,政府應鼓勵工業轉型、建立公共採購政策、制定低碳產品標準,並且鼓勵銀行支持研發、創新低碳技術或產品的企業、進行綠色融資或投資行動、提供碳密集較高的企業人才技能培訓。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 ,立法院上週完成初審進入黨團協商,攸關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產業如何因應以及碳定價等。洪昇邦則認為,《氣候法》應增設院級監管單位及成效審核機制,才能確保全套碳管制合理、有效達成淨零目標,讓企業長長久久走下去,如果政策不經法律監管,當行政發生怠惰時,原本立意良好的立法將成為弊端。

環保署將修法 立委:三輸

另外,環保署日前表示,會將空氣污染防制專責單位或專責人員設置及管理辦法廢棄物清理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辦法廢(污)水處理專責單位或人員設置及管理辦法中原先不得兼任的規定,加上依職業安全衛生與消防法規設置之相關人員不受限。

立委陳椒華於17日召開記者會表示,環保署日前說要推動的修法是有疑慮的,會讓原本既有的違法現狀合法化,而且兼任會消耗人員量能,對國家整體都是「三輸」,希望環保署召開會議,聽取相關人員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