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海洛因初犯率降 恐轉至其他毒品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臺灣曾發生監所受刑人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疫情,疾管署2006年起推行全國毒品減害計畫,國衛院5月30日公布,計畫實施後非法藥物初犯率情況,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非法藥物初犯率彼此間可能出現的「犯罪轉移」,也就是海洛因初犯率水平下降,但像是搖頭丸等其他毒品初犯率則增加。

臺灣2004年曾爆發監所靜脈注射毒品受刑人感染HIV疫情,考量靜脈注射毒品會增加感染HIV,或C型肝炎病毒的風險,疾管署2006年起推行3管齊下的減害計畫,包含擴大原有的衛生教育、清潔針具的交換與美沙冬替代療法。

國家衛生研究院5月30日舉辦「全國性減害計畫有助減少海洛因使用的初犯率」記者會,說明研究成果,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為堅領導跨機構團隊,整理2001年至2017年全國非法藥物初犯率。

從每年通報的HIV新感染個案來看,靜脈注射毒品使用者所占的比率從2004年的40.8%,2005年來到最高的71.6%,2006年開始下降到63.0%,2007年到38.4%,到了2010年則剩下6.5%。

陳為堅說明,團隊整理內政部警政署及法務部三大資料庫資料,透過程式清理出每年各種毒品使用的初犯者,並使用間斷時間序列分析來評估不同年度的初犯率,從2001年至2017年,海洛因、甲基安非他命、搖頭丸等三種常見非法藥物,在減害計畫實施一年後,每10萬人中減少22.37名海洛因初犯者,以40歲以下的年輕受刑人族群最為顯著。

不過,陳為堅也說,減害計畫實施後,甲基安非他命初犯率在這段期間反而逐年增加,搖頭丸初犯率在這段期間同樣也沒減少。

陳為堅說明,這項實證資料的分析結果,可看出不同非法藥物初犯率彼此間可能出現的「犯罪轉移」,也就是海洛因的初犯率下降,其他毒品如甲基安非他命與愷他命的初犯率則可能增加。另對於近年來不同毒品的使用趨勢,他認為,可能與內部、文化因素、國際毒品市場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