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際

美國力推製造業回流 華爾街反應為何冷淡

【記者賴意晴/編譯】拜登政府一直積極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特別是半導體產業。不過媒體分析,美國政策雖讓業者有意帶動製造業回流,但華爾街投資者反應冷淡,關鍵原因是晶圓廠造價都是百億美元起跳、投資金額龐大,除了最大的製造商之外,許多公司都無法在這種規模下創造讓投資者滿意的資本回報。

被視為攸關國安與科技競爭力的晶片製造業,正受到美國當局重視。拜登8月將《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簽署成法,授權挹注約520億美元(約新臺幣1.56兆元)的政府補助,推動美國半導體的生產與研究,並為投資晶片廠提供約24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

《華爾街日報》9月14日報導,近期有一場價值200多億美元的半導體製造廠奠基儀式在俄亥俄州舉辦,包括拜登、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俄亥俄州長狄懷恩(Mike DeWine)及美國兩黨議員都出席活動;季辛格當時說,將「竭盡全力幫助美國重獲製造業核心地位,以及重獲無庸置疑的技術領先實力」。

文章指出,對許多一心重振國內製造業的美國議員而言,季辛格這一席話簡直就是天籟之音,但華爾街投資者們卻有不同看法。季辛格自2021年2月上任以來,英特爾股價已下跌50%,市值甚至已不及先進製程長期落後於自身的超微(AMD)。

美政商界尚未形成共識

美國兩黨日漸達成共識,認為晶片、電動車電池等關鍵技術必須在本土製造,且屢屢強調不應該在亞洲、尤其不應該在中國製造,原因不光是中共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嚴重受阻,中共的強硬作風也使他們意識到要從亞洲進口這些重要產品具有戰略風險。

然而,英特爾股東還有擔心的地方,顯示美國政商界尚未形成共識。文章指出,美國私募市場認為,資本應該配置到回報率最高的地方。

從前回報率最高的就是先進製造業,英特爾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規模和效率方面可說是無人匹敵,但是十多年來,這樣的經濟規模卻讓企業不堪負荷;現在的一個晶圓廠造價都需逾100億美元,除了最大的製造商之外,其他企業都無法在這種規模下創造能讓投資者滿意的資本回報。

文章指出,規模比英特爾小很多的超微曾在這種成本壓力下苦苦掙扎。超微2009年採納「無晶圓廠」方式,將工廠分拆出去,同時將晶片製造業務外包,主要就是外包給臺灣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華爾街青睞輕資產公司

文章指出,「無晶圓廠」模式恰恰迎合華爾街整體上對輕資產公司的青睞,他們重視的是智慧財產權、品牌,或擁有數百萬用戶的網路平臺,用最小的資本提供潛在的驚人回報。

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首席經濟學家湯瑪斯(Jason Thomas)說,相反的,那些依賴工廠和設備等有形資產的企業估值就受到了影響。

文章分析,美國目前的政策對英特爾有一定幫助,但仍不夠;美國政府限制對中國晶片公司提供關鍵技術,也令英特爾受益。產業分析人士指出,英特爾的戰略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重新獲得工藝技術的主導地位,他們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要花上兩、三年。

不過,文章最後指出,即使相當大一部分半導體製造業回歸美國,對美國製造業「回流」整體計畫的參考價值可能也有限。因為還有無數其他公司同樣面臨著實現「股東利益回報最大化」的巨大壓力,但他們可能沒有獲得美國政府的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