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監測氚水 政院每週二更新數據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原能會在31日在行政院會報告「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因應作為」。原能會提到,據評估,最快要到1~2年後,才有中尺度的核廢水影響臺灣。行政院則設立「跨部會輻射監測整合儀表板」每週二更新相關數據。

行政院說,據我國觀察團3度赴日所掌握相關資訊判斷,認為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尚可符合國際安全標準的規範,但鑑於排放作業長達30年,仍將持續敦促日方切實依據國際標準與規範執行排放作業。

行政院說,原能會、海委會、農業部、衛福部將組跨部會因應平台,掌握日本排放最新狀況,以確認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並比照豬肉進口儀表板,建置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臺,每週二固定公布相關檢測資訊。

他們說,已經由原能會與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的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作為,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之取樣檢測。

今年海域輻射監測強化措施,包括:擴大我國海域海水監測點位由33點增加至107點、強化近海漁產檢測量由200件增加至3,000件。原能會說,迄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情形。

衛福部說,自100年迄今,執行邊境檢測日本進口食品共21萬餘件,均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標準。

行政院說,未來將持續進行漁產、海水監測及進口食品檢測,並滾動調整跨部會監測計畫。

關於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對臺灣海域的影響,原能會說,含氚廢水,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而部份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臺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

另外,行政院說,對日本排放含氚廢水,對北太平洋與我國周圍海域的輻射影響進行預報,這在日方於24日排放後,已同步啟動每日預報,提供未來7天擴散預報分析。

日本排放核處理水,臺灣近期也出現搶鹽情況,原能會表示,民眾誤認為吃碘鹽可防輻射,但實際上是無此功效,且臺灣食鹽產能足以供應全臺民眾食用,不必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