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不在籍投票行不行? 學者:逐步開放較佳

文/記者常懷仁
近期在野黨提出不在籍投票的議題,行政院也通過「公民投票不在籍投票法」草案,讓選舉是否該開放不在籍投票的話題再次被討論。對此,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沈有忠向《大紀元時報》表示,應先從對事(公投)再到對人(選舉);先從台灣跨縣市的不在籍投票開始逐步開放、基層選舉開始,不應一次全面開放,才能降低風險。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陳玉珍、賴士葆、廖偉翔等人也舉行記者會提到,全國約有200萬人是異地工作或外地求學,因此需要不在籍投票,同時提到本次選舉有民眾本來要在松山機場搭軍機回金門,但卻因軍機臨時取消而無法返鄉一事。

另外,行政院在上個月通過「全國性公民投票不在籍投票法」草案,採移轉投票的不在籍投票模式,投票人可在申請公告受理日至投票前60天內,提出書面或線上申請。民眾可不必返鄉,就能在提出申請的鄉鎮村里投票所投票,也提到未來再擴及選舉。

不過,民眾黨立委吳春城認為,應主動讓多元投票方式呈現在《公投法》上,這只能說跨出一小步,至今選舉仍無法實施不在籍投票,讓海外國人、軍警、收容人等公民參政權受到限制,何時才會有公職人員不在籍投票研議,中選會應該啟動研究及規劃。

全面開放不在籍投票有風險

對於行政院先提出「公投不在籍投票法」草案,沈有忠分析,若一開始就把不在籍投票的所有方式、適用對象全部開放的話,可能會出現比較混亂的情況。現在政府的態度比較保守也傾向於逐步修改,最後再開放到對人,甚至是總統、立委,也就是確定沒有問題後,再開放適用對象,可能是現在政府的考量。

目前不在籍投票有通訊投票、代理投票、提前投票、指定投票所投票、移轉投票等方式。關於不在籍投票的優缺點,沈有忠表示,優點是增加投票率、讓不方便投票者可以履行投票權,但缺點是可能有投票公平性的問題,或對岸等境外勢力介入的可能性,若技術能夠完備,逐步開放不在籍投票,應是未來確定的方向。

對於台灣是否適合推行,沈有忠坦言,這是趨勢,沒有適不適合的問題,而是推到什麼程度、開放多少,應從爭議最少且能夠風險控管的範圍嘗試,若一開始就開放太多的話,對於選務工作的複雜性、選務人員的負擔,恐怕會加重很多,技術也要克服,所以先從成本低、可控性高的逐步開放,應是現階段目前的考量。

開放通訊投票需更完備的技術

沈有忠補充,現在比較多的討論是「能否開放通訊投票」,這在技術上比較需要專業,如:能否防止駭客或境外透過網路干預影響投票的公正性,因為現階段台灣並沒有真正進行網路投票過,是否要有更多專業人才,恐怕需要更完備的技術,光在立法階段,朝野沒有共識的話,直接開放所有不在籍投票,有其難度。

針對應開放給所有人還是開放給部分人,沈有忠說,開放的範圍、對象越少,風險就越低,而且台灣是比較兩極的社會,對於選舉結果相信者恆信,不信者不信,所以若大幅度開放的話,反會增加大家對選舉結果的信賴度,所以先在風險控管的情況下,確保不會被影響的範圍開放,比較適當。

那麼如何逐步開放呢?沈有忠認為,這需要共識,方式上網路可以先延後,然後針對移轉投票、委託投票等考慮。對象的話,先從國內不同縣市的不在籍投票開始,再推廣到國外的僑胞、大陸的台商,因為風險高,需要細緻的討論。

因此,沈有忠認為,先從台灣的跨縣市不在籍投票,或者是工作性的不在籍投票,如:讓在醫院、消防隊、警察、軍隊等地的留守者,進行不在籍投票來保障人權,風險也比較低,比較不會受到境外的干預,這些都可以先考慮。

至於選舉層次的開放,沈有忠說,現在是先開放公投,也就是對事的方面;對人的部分,當然從基層開始會比較好。先從對國安層次影響力比較低的公民投票嘗試,然後嘗試再開放到基層選舉,有問題就做修正,沒有問題再往下一個階段開放,會比較適當。若一口氣就開放公投、基層、中央、總統、立委等類別,有問題出現時,恐怕會來不及去做修補,所以逐步嘗試跟調整,然後看到問題做修改,可能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