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縱橫職場

我被霸凌了

專家:蒐證、申訴、提救濟

面對職場霸凌,向同事尋求評估、建議與支持,或與加害者理性溝通,找出問題點。(123RF)
面對職場霸凌,向同事尋求評估、建議與支持,或與加害者理性溝通,找出問題點。(123RF)

文/記者孫湘詒、徐翠玲
職場霸凌連環報,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是法律有漏洞、管理監督機制不彰?還是缺乏被霸凌者救濟管道?該採取什麼辦法補救法律、管理機制的不足,減少霸凌事件發生;又,被霸凌個人該如何掌握權益、保護自己?

臺北市勞動局調解委員、法律百科作者侯嘉偉表示,我國現行法規尚未對職場霸凌進行定義,但法院判決或行政機關的行政指導中,可找到相類似定義。

綜合說法即「職場霸凌」是勞工在職場上受到其他個人或一群人,藉由權力濫用或職務優勢,持續對被霸凌者造成冒犯、威脅而產生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重點是被霸凌的人,本身是否有身心壓力,或有人格遭到否定的羞辱感受。

|處理霸凌三招

尋求協助、蒐集證據、提出申訴

侯嘉偉建議,面對職場霸凌,如果想先嘗試在單位內部處理時,可以採下列的作法,具體主要有三點:

1. 尋求協助、理性溝通:向同事尋求評估、建議與支持,或與加害者理性溝通,找出問題點。

2. 尋求證據證明:蒐集相關證據,如往來電子郵件、通訊軟體對話紀錄、錄音或錄影等,或曾反應、申訴或心理諮商、就醫治療等紀錄等。

3. 向專責單位提出申訴:向專責單位(通常為人資或職安衛單位)申訴,透過專責單位,啟動執行職務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處置執行流程,建立職場暴力處理小組,進行後續調查及處置。

|提出救濟

侯嘉偉指出,職場性騷擾如符合《性別平等工作法》、《性騷擾防治法》的定義,有較完整的規範和處理機制;但職場霸凌的受害者,對於霸凌者或雇主,就要依具體情形,分別從刑事、民事責任及勞動法權益,尋求救濟。

1. 刑事責任:若霸凌者有肢體攻擊、言語侮辱、恐嚇、威脅等行為,可能涉及傷害、公然侮辱、恐嚇、強制罪等《刑法》相關規定,可提起告訴。

2. 民事賠償:霸凌行為若構成民法侵權行為時,可向霸凌者請求損害賠償。若霸凌行為是同事或主管在執行職務時發生,也可向雇主請求連帶賠償責任。

3. 勞動法權益:雇主對受僱人有保護義務,如果雇主違反義務時,也可向主管機關或檢查機構申訴。

|職安連線:

法規效力不彰監管未落實

針對職場霸凌定義不明,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指出,現行法規《職業安全衛生法》雖規範雇主有預防職場不法侵害的義務,但什麼是不法侵害?而勞動部訂定「執行職務遭受不法侵害預防指引」,列出肢體攻擊、精神攻擊、隱私侵害、要求過高、要求過低等不法侵害行為,職場霸凌是否涵括在內?

此外,預防不法侵害的雇主義務流於形式,主管機關沒有相應監督機制。勞工在職場遭遇霸凌事件,沒有直接救濟、協助管道。

職安連線執行長黃怡翎告訴《大紀元時報》,職場霸凌定義要更具體,就是不適當行為有哪些類型。職場霸凌蠻個人化的,範圍也很廣,可明列部分類型及「其他」類型。霸凌可能會有長期困境,陷入當中沒辦法翻轉,盡量列出它的特性,建立檢核表,讓大家比較快速評估。

「職場裡會有很多不受歡迎行為」,黃怡翎說,縱使沒有達到霸凌程度,事業單位應該審慎視之,因為沒有處理好,可能未來會引發霸凌事件。也要有行為準則,約束雇主或者是主管,不該有人身攻擊、辱罵等管理方式。

現在母法雖對職場霸凌有規範,黃怡翎認為,子法、相關施行細則、指引可以更明確。勞動部日前承諾修法,樂見其成。

黃怡翎強調,更重要的是落實法規。目前只做一般書面審查,如100人以上企業要做報告(內容包括預防計畫、設置申訴流程與調查機制等)。但事業單位如果發生案件,調查程序公不公平,調查內容是否符合程序,後續有沒有再犯,地方主管機關都不管。

她指出,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不太會有人資部門,也沒有能力處理,雇主可能也蠻難知道怎麼處理。主管機關應該增加輔導機制,讓中小企業知道怎麼做。

也要有外聘協助審查機制,可以介入事業單位進行調查;建立相關通報機制,一旦公司有人申訴職場霸凌案件,就通報地方主管機關。

她也提醒,目前遇到最大的困境是,勞工申訴沒用,申訴之後,事業單位不調查,甚至可能秋後算帳。還要留意,像她有些個案,曾經有職場霸凌經歷,需設立心理諮商機制輔導。

(部分內容摘編自侯嘉偉作〈什麼是職場霸凌?遇到職場霸凌可以怎麼作?〉、〈遇到職場霸凌,除了訴訟,還可以怎麼作?〉,2021年7月16日刊登,已獲《法律百科》https://www.legis-pedia.com/xyz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