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兔爸爸談教育】 兔家族的相互信任

文/林金郎
很多師長難免感慨,孩子小時候給予信任和鼓勵,或許管用,但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連他們的思緒都摸不清楚,怎麼放心得下?

天下父母心,這也難怪!不過或許師長也可以想想,小時候最黏自己的孩子,長大後為何變得最不願意跟自己坦白,以致雙方必須猜來猜去,不能相互信任?或許,大人從不傾聽小孩的心聲,凡事還是以大人的意見為主,仍然要把他們當嬰兒一樣抱在懷裡才放心,這個不准,那個不可,這樣一來,孩子焉有不逃的?孩子一逃,就真的可能出事了。

尊重孩子意願,而不是以溝通之名,行強迫之實,孩子才會願意溝通。當孩子說實話時,不要立即責備,這樣孩子才會坦白說出真相,彼此坦白,雙方才能持續信任的親密關係。所以「信任」不是口號,不是生活與倫理,更不是一頂道德的帽子,往頭上一壓就沒事了。

當信任不再時

當然,我們也看過若干負面案例,一些嫌疑犯在做案被警察逮捕後,他父母還叫囂說:「我子女不可能做這種事!」所以並非給予信任與獎勵就是完成信任教育了,否則確實有點鄉愿。但談信任教育,又不給予信任不是很矛盾嗎?

環境在變,孩子也在變,師長還是必須持續做避免過度介入的觀察和柔性、互動的輔導,暗中觀其言、察其行,然後行開明並不預設立場的溝通(就像聊天一樣,不著痕跡地聊及主題事件),這樣才能持續進行信任輔導。

兔爸爸曾見過一對幾乎水火不容的父子,他們都深愛對方,卻因溝通不良,造成彼此不信任,最後竟形同仇人,父親病重往生前跟我談及兒子時,疼惜之情溢於言表,甚至流下掛礙思念的眼淚。而孩子一開始也不願見父親,直到父親往生後才哭出來,但一切都來不及了!之前,我見過他們的相處模式,勸他們要改變互動的方式,但他們執於本身的自尊都不願低頭,終於在天人永隔時都遺憾終身!原來,那兒子被學校退學後,有心改過向上,告訴父親要去做個小生意,父親卻對他冷嘲熱諷,不用說,他們又發生強烈衝突,所以兒子便又去找以前的朋友想辦法,很自然地,又走回老路去了,就真的應了父親對他的嘲諷!

當彼此的信任不復存在時,才更需要從頭做信任教育!此時孩子大多已經長大明事理了(只是心靈一時被慾念蒙蔽),師長應該先主動溫情召喚,表達對他殷切期盼之情,以關懷行動替代責罵,長大了,誰都有尊嚴,被罵誰不會反彈,甚至故意以使壞來表達內心的不滿?然後約定階段目標,如果達成了,就可以支持下一步,如此溫情與理性並進,才可能漸漸挽回彼此失去的信任。◇

林金郎
朝陽科技大學碩士,歷任台灣文學創作者協會理事長及聯合報、自由時報電子報、世新大學台灣立報、大紀元時報、商學趨勢報導、公職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