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QE是萬靈丹?歐元區效果恐打折

全球央行相繼推出大印鈔票的量化寬鬆政策,解決經濟疲軟的問題。(Getty Images)
全球央行相繼推出大印鈔票的量化寬鬆政策,解決經濟疲軟的問題。(Getty Images)

【記者黃捷瑄/綜合報導】自從2008~09年的金融風暴以來,英國、美國、日本相繼使用名為量化寬鬆(QE)的印鈔救市政策,企圖拯救失業、衰退、通貨緊縮等問題,避免經濟跌入災難性蕭條。當各國央行再也無法以降低利率等正規手段刺激經濟時,這幾乎已成為新的公式了。3月9日開始QE的歐洲央行(ECB)是最新加入貨幣戰爭的主要央行,但在19個國家組成的歐元區能有相同的效果嗎?

彭博社記者蘭多(Jana Randow)認為,這在歐元區可能很難收到同等效果,部分是因為各國對歐盟的規則有不同解譯,另一部分是因為敦促政府為其經濟付出更多努力的力道也會減少。不過,已用盡所有選項的ECB也開始全面QE。

ECB的最後手段

歐元區在金融風暴後的復甦一直落後世界其他國家,再者,其物價持續下跌引發通縮疑慮,ECB嘗試各種手段刺激經濟。

事實上,購買債券對ECB並不陌生,2010年至2012年,ECB就購買了希臘、西班牙及義大利的主權債券,2009年至2012年還曾購買擔保債券。去年,ECB將一項主要利率降到零以下,是第一個採行這種方法的主要央行。

刺激政策已讓歐元兌換美元匯率貶至十年新低點,一些國家的債券殖利率更跌至負值。另外ECB提供優惠貸款給銀行,供其正常運作,這可以說是暫時性的、按需求版本的量化寬鬆。

最後,ECB總裁德拉吉克服了以德國為主的反對力量,效仿美國聯準會(Fed),承諾了規模約1.1兆歐元(約新台幣37.6兆元)的資產購買計畫。

通縮、通膨,哪個可怕?

奠定現代歐盟基礎的歐盟條約基本上禁止ECB直接提供資金給政府及廣泛購買政府債券,這是歐元區QE遇到的阻力之一。另外,曾經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鐵腕手段幫助德國平抑1920年代惡性通膨記憶的德國央行,則直言不諱地反對擴大貨幣的供給政策。

德國與ECB爭議的焦點在於,量化寬鬆可能讓政府在停止超支及使其經濟更具競爭方面鬆懈下來。對德國來說,這是原則問題,即便現在通貨緊縮或物價下跌已成為比通膨更大的威脅。去年9月德拉吉暗示ECB的資產負債表將擴大1兆歐元之前,市場認為ECB的刺激規模都太小。

ECB購買主權債券從來沒有超過總資產的9%,所有的刺激加起來不到2012年的一半。相較之下,美國去年10月底結束量化寬鬆時,資產負債表擴張了4倍,至4.5兆美元。

與德國撙節派的立場相反,英國的《經濟學人》是比較支持QE的一方, 他們認為通貨緊縮的後果更可怕。當消費者與企業預期價格會下跌時,就會暫停支出,需求減少時,貸款違約率會增加。1930年早期德國就出現過通縮引發大衰退。

《經濟學人》主張德國不應過度堅持財政緊縮,一視同仁地要求所有歐元區國家減少赤字,而是應該支持ECB購買主權債券,德國可以以負實質利率借錢,在國內大舉支出建立基礎建設;另一方面,讓法國與義大利以自己的步調完成財政減支,「他們自然會加快結構改革步伐」。

歐美經濟結構差異

蘭多另外解釋,Fed式的QE在歐元區可能面臨的實務問題。美國經濟以大公司為主,債券在美國比較普遍,但歐洲多數是中小企業,小公司是從銀行貸款融資而不是出售債券。這使歐元區的金融市場較小,亦較不具流動性。

再者,整個歐元區的政府融資成本也有很大差異。ECB購買主權債券的比例取決於成員國的規模,換句話說,多數會來自德國、法國,但是像這些地區的殖利率已經在零以下了。長遠來說,這項購債計畫還可能購買陷入債務危機國家的債券,引人憂心的是,這樣最後能拯救揮霍成性、對改革已經疲乏了的政府嗎?

其他的爭議還包括QE的有效性,及資金流向股市或其他資產,製造資產泡沫,而不是嘉惠公司及家庭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