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旅行回程為何總比去程短?心理學家三解

如果減緩大腦對時間的感知,我們的生活似乎可以加長?(Fotolia)
如果減緩大腦對時間的感知,我們的生活似乎可以加長?(Fotolia)
【記者沙莉/編譯】身為構造複雜的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卻不是那麼高明,在感覺較短時間如秒、分鐘和小時上尤其糟糕。人類對時間流逝的感覺是主觀的,容易受到週遭、心情、手頭工作等諸多因素影響。這種主觀性導致了很多奇怪的現象,包括「回程效應」:你前往一個陌生的地點然後返回,雖然去回距離一樣,但經常感覺歸程所用的時間比去程短。

《華郵》報導,對此日本研究人員進行了實驗。他們讓受試者觀看兩部20分鐘的城市遊覽電影。每次受試者感覺有3分鐘過去了,需要匯報一下。一部電影是原路返回的遊覽。另一部遊覽電影在回程換了路線。受試者被要求回答哪一部電影的時間更長。

這一實驗調查的是:人類如何看待正在進行中的時間,和人類如何回憶已經過去的時間。研究人員發現,在預測時間流逝時受試者表現大致相同。但是,當他們後來回憶時,觀看原路返回影片的受試者認為回程短,觀看換路返回影片的受試者則沒有這種感覺。

專家認為,這項研究顯示,回程效應與事後經驗和敘事相關,即人類記憶和使用語言回憶經歷的方式相關。也就是說,要體驗到「回程效應」,你需要知道你走在回程上。

對這一現象,心理學家有幾種解釋。

一種解釋是,要產生回程效應,需要關注時間本身。如果你更注重時間的流逝,比說你上班快遲到,不停地看手錶,時間似乎流逝得很慢。但是,當你受到有趣的事情吸引,時間就過得很快。

諺語「心急鍋不開」和「春宵苦短」、「度日如年」,準確地說明了這一現象。我們的記憶也是一樣:當我們更多地關注了某段時間,我們往往將那段時間記憶成較長,比如身處危險時。關注此時此地,我們實際上可以減緩大腦對時間的感知,使我們的生活似乎加長。

另一種常見的解釋,是因為熟悉性。去程上你還不了解路途,而回程你已經認識了地標等特徵,這使得回程似乎走得更快。不過如果經常旅行的路途相同,就感覺不到回程效應,就像每天上下班的路途一樣太熟悉。

有一些證據顯示,當我們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時間似乎放慢,而熟路則輕車。為甚麼當我們年紀越大時間變快,是因為我們較少有新體驗,所以每年感覺生日紀念日來到的越來越早。

但是這些可能不是「回程效應」的完美解釋。2011年進行的研究中,心理學家要求一群自行車騎士前往一個目的地。然後分成兩組,一組原路一組換路返回。兩組都感覺回程短。

2011年研究的結論是,去程上人們期望行程短於實際,結果使它顯得似乎更長。回程上,這種期望大大降低。該研究報告的作者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天上下班感覺不到回程效應:我們完全熟悉路線,預期時間符合事實。

總而言之,回程效應可能是幾種因素的組合,可能有些因素心理學家尚未發現。但目前的研究顯示,人類的時間流逝感覺是一種主觀體驗,或長或短並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