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史海】北宋名將楊延昭 為何被稱為楊六郎

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楊家將是滿門忠烈,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佘太君、楊門女將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網絡圖片)
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楊家將是滿門忠烈,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佘太君、楊門女將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網絡圖片)

蕭太后只得繞境準備進入德州,十一月另一支遼軍進入澶州直逼京師,宋欽差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以避戰禍,真宗猶豫不決,宰相寇準則建議真宗御駕親征,真宗採用寇准意見親臨前線,宋軍士氣大振。
楊延昭(大紀元圖片庫)楊延昭(大紀元圖片庫)

遼軍久戰無法得勝,便采議和策略,楊延昭當時上書建議:「契丹頓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瓢掠,率在馬上。願飾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見解極為精闢透徹,若能實行將可把遼軍逐出燕雲,但宋真宗根本沒有挫敗遼軍的信心,因此楊延昭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反而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

遼兵退兵時,在經過的城鎮大肆洗劫,楊延昭以為國恥,於是拒絕朝廷「勿傷北朝人騎」的命令,與張凝、石普等人依舊追擊遼軍游騎兵,直到遼軍敗退之後,又親自率領萬餘部眾,猛追遼軍至邊界區,大破古城。

壯志未酬 抱憾而終


「澶淵之盟」後楊延昭因功升任莫州防禦使,之後為高陽關路副都部屬,於高陽關、瓦喬關、益津關三關駐守長達九年。之後宋真宗罷宰相寇准,改任主和派王欽若為相,大用國家財力興建道觀等建築,此一時期,遼國國力也逐漸走下坡,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蕭太后及丞相韓昌病逝,來年更與高麗征戰,國力更是衰弱,楊延昭欲北伐收復失土,但都不被朝庭採用,反而命他去鎮壓盜賊,楊延昭無奈,只能繼續鎮守邊疆,撫慰當地百姓。

楊延昭在邊關期間生活簡樸、帶兵有方,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冬天不戴絮帽,夏天不張傘蓋,雖然身為邊防總司令,但出入僅帶數名隨從,幾無排場。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作戰中總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打了勝仗,論功行賞時,他又總是將功勞讓給屬下;所得俸祿、賞賜全都犒勞、分給士兵,因此,士兵們對他非常信任及愛戴,親如手足。他前後戍守邊境二十多年,在河北邊境建立了兩千多公里的邊防要塞,使得宋朝的邊境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