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藝海漫遊

【藝術小百科】沒骨

清 惲壽平,《秋海棠圖》頁,《花卉》冊之一。(維基共享資源)
清 惲壽平,《秋海棠圖》頁,《花卉》冊之一。(維基共享資源)

文/邱馨賢
沒(音同「墨」)骨,是一種中國畫技法。「沒」可解釋為「沒有」,而「骨」字,一般中國畫常以墨線勾邊,當成描繪物像基礎和骨架,所以「沒骨」畫法,是指捨棄了墨線的骨架,而直接用彩色畫出物像的畫法。

這種技法最早見於山水上,據說南朝梁張僧繇就曾用青、綠、朱、赭、白等,堆染出層層山巒和樹石,這樣的畫法我們在敦煌的經變圖中可以看到,因此這種技法很可能是西域傳來的,到了唐朝楊升也有沒骨山水的畫跡記載。

當這種技法使用在花鳥畫時,時間已經晚了數百年。雖比使用在山水畫時更為細膩,但爭議卻較大。花鳥畫自古以來是以五代的徐熙和黃筌為主要兩大宗:野逸聞名的徐熙著重以水墨連鉤帶染的將氣格底定後,再略施顏色,使花卉看來生動而有立體感,並有「落墨花」之稱;而黃筌則是傳統工筆花鳥雙鉤填彩的代表,「雙鉤填彩」就是先用細墨線勾邊,然後在框邊內填上顏色的描繪方法,據史載黃筌畫作的樣貌是極為工細寫實的。

北宋徽宗時期的《宣和畫譜》中記載黃筌的一幅畫,名為《沒骨花枝圖》,因此有人以為黃筌是沒骨花鳥的創始人,然而與花中之王的牡丹花十分類似的「芍藥」,尚有一別名為「沒骨花」,且此項著錄只記畫名而未詳細說明畫法,所以黃筌不能明確成為沒骨花鳥的創始人。

文獻中明確記載花鳥畫史上的「沒骨圖」則是始於徐熙之子——徐崇嗣。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對這一新畫風如此描述:「熙之子(即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指黃筌畫法),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工與諸黃不相下。」表示這是放棄墨線勾邊的一種工緻細膩的彩色畫。

若以此文獻來看,目前許多人籠統認為沒骨畫就是不勾邊的繪畫,而將未見勾邊,但「墨」、色揮灑的大寫意或小寫意作品均視為沒骨畫,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因為沒骨畫應是全色彩的,也就是「色彩」是絕對條件。

清代畫家惲壽平積極復興沒骨花鳥有成,影響了整個清代花鳥畫並延續至現代,他的作品為早已失傳的「沒骨圖」以及純正的沒骨花鳥畫法,提供了很具說服力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