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彰投

學習永濟義渡精神 社寮產銷班種稻作公益

「永濟田」成員之一的返鄉青農張俊億(右2),今年在竹山稻米競賽中演出驚人的3連霸,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副處長林美珠(左2)頒獎。圖右1為竹山鎮農會總幹事鄭文惠、左1為理事長張彩珠。(記者林萌騫/攝影)
「永濟田」成員之一的返鄉青農張俊億(右2),今年在竹山稻米競賽中演出驚人的3連霸,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副處長林美珠(左2)頒獎。圖右1為竹山鎮農會總幹事鄭文惠、左1為理事長張彩珠。(記者林萌騫/攝影)
【記者林萌騫 /南投報導】竹山鎮社寮地區是竹山的米倉,日治時期即以出產「皇米」、「貢米」著稱。引濁水溪作為溉灌水源的竹山水稻產銷班第一班,7位班員為學習先民在濁水溪岸設立永濟義渡的助人精神,共同租地2.5分,以自然農法友善稻田的盈餘助弱勢,幫助玫瑰啟能中心的小朋友。

竹山鎮農會2日舉辦106年稻米競賽頒獎儀式,獲獎者,前三名張俊億、蔡建宏、謝世傑,以及3名優勝張世昌、陳基益、陳瑞益,全部都是「永濟田」成員。水稻產銷班不但種田功夫了得,助人精神也不輸人。

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濁水溪兩岸,竹山鎮社寮地區和名間鄉濁水地區之間的往來,全靠渡船。因窮困人家沒錢付船資,強渡溪水易傷及人命,所以有當地仕紳出資造船,免費載居民過濁水溪的義舉。

返鄉青農張世昌表示,先民義渡的精神令人敬佩,返鄉從農後,和志同道合的水稻班員於去年開始創辦「永濟田」,學習先民的助人精神。

「永濟田」其實也是自然農法的示範田,除了友善種植外,2年4期稻作共試了3個品種,目的是找出最適合在地的自然農法品種,讓參與的班員在種植過程中共同學習,未來都能從慣行轉型為有機或自然農法,讓土地健康,農友也都能健康,張世昌說。

也是返鄉青農的張俊億於民國97年接下父親專業稻農的棒子,經過幾年對提升稻米品質的努力,前年一鳴驚人,去年再以高分連莊,今年更演出驚人的3連霸。

今年張俊億代表竹山鎮農會進軍全國稻米達人競賽,可惜在蛋白質含量這項目上得分較低,無緣進入決賽,和去年在全國賽中的狀況相同。

堂弟張俊億的其他項目得分都不差,張世昌說,唯獨蛋白質這項一直無法突破,而他自己的有機過渡米也遇到相同困境,未來堂兄弟兩人將共同找出原因,把竹山好米推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