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少」就是「多」

少欲就是福,少病就是壽等,也正告訴我們,只有懂得「少」的哲理的人,才能享有更多的福,更多的壽。只有懂得「少」的哲理的人,才能享有更多的福,更多的壽。(Fotolia)
少欲就是福,少病就是壽等,也正告訴我們,只有懂得「少」的哲理的人,才能享有更多的福,更多的壽。只有懂得「少」的哲理的人,才能享有更多的福,更多的壽。(Fotolia)

文/西如
「少就是多」這句富有深奧哲理的名言,是英國詩人伯朗寧(Robert Browning)所說的。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以質勝量的。他又說:「簡單就是美。」如一個人要做政治家,又同時想做宗教家,這兩樣不能組合在一起的;假如硬要為之,充其量不過是個政客與教棍而已,對國家毫無一點貢獻。

心理學家一致認為「遺忘生活中的不幸往事,可重塑嶄新的生活信心。」上了年紀的人,要把事情看得輕、看得淡、看得薄,就要遺忘,善於遺忘。如凡事記憶在挫折、坎坷中,沉緬於悲傷,拘泥於一得一失,則身不能安,心不能靜,寢食難安,身心疲憊,活得沉重和艱難。若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失望就會變成樂趣,抑鬱卻可昇華為愉悅,讓自己生活得多采多姿,那他所追求的一定是充實的精神世界,到後來會令人敬仰不置,與欽佩不已的。

現在的人們,太多的人在吃,太少的人在想。西諺有言:「一個人要是有兩塊麵包,他應該取一塊去換一朵百合花。」如果我們這兒的人,統統死啃著麵包,而不肯掉換,請問世界上美麗何在?芳香又在哪裡?一個叫威廉的美國退伍軍人,三十餘歲,常搭乘人家便車到處跑來跑去,當人家招待他一頓飯,或給他點零用錢花花的時候,他總是把那些人的姓名和住址寫在一張小小的紙條上,放在他隨身攜帶的皮夾子裡。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回到他母親住處做些零工,然後把一筆筆數目不多的錢,郵寄給那些對他有救助過的人,償還那些小小的債務。這就是一錢之賜必還,一飯之恩必報。以後威廉在一次車禍中死了,他的母親宣布他的死訊後,曾接受他少數錢的人,紛紛遠道趕來弔唁他,還解囊濟助他的母親,使其母親獲得一筆為數可觀之「撫恤金」,備受榮寵。

古時的乞丐特別多,而且聚集一定人數後,還可占地為王,排擠外地之乞丐進來。有一天有個外地乞丐想混入乞丐群中占點便宜,故而明譏暗諷地欺壓丐群、逼使大家屈服於其淫威之下,結果丐群齊聲反抗,怒告官府,主管官員知此一乞丐,不好對付,遂問乞丐曰:「丐王你要什麼?只要你說得出口,府中便會立即奉上。」

丐云:「黃金、國寶都不要,我要的只有一個字『權』,有了權可以統御乞丐群行走江湖;可以約束他人不可擾亂地方安寧;可以幫助地方做有益於民生福祉的事。」從此地方治安有顯著改善,宵小歹徒已消弭於無形。這位乞丐不僅深諳「少」就是「多」的道理,且為地方除暴安良,做出了巨大貢獻,實不愧是丐王。

我常在想,只要多用點想像力,可以用最少的錢,甚至可以不花一毛錢,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變不可能為可能的。捨得給人,不一定要花錢,如果冬天大寒冷,要求人們多晒太陽,也可以獲得溫暖;發生旱災,大家可以禱告上蒼,也可以普降甘霖。

所謂「一呼百諾」、「一字千金」、「一言興邦」、「一根稻草可以壓死一頭駱駝」等,在在足以說明天下定於「一」的道理。

少欲就是福,少病就是壽等,也正告訴我們,只有懂得「少」的哲理的人,才能享有更多的福,更多的壽。◇

西如
民國14年生於湖南,湖南大學三年級肄業,嗣後因戰亂隨軍轉進台灣,並再進修至政戰學校反情報高級班畢業。曾任連、營長、輔導長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