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中共統戰鎖定「首發族」 學者:低估台灣公民力量

第十屆海峽論壇上週落幕,這次著重從未去過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作為首先邀請的對象。對此,有學者表示,這樣的訴求充分體現近期北京對台政策,但也顯示北京始終太低估台灣公民社會的力量。(Lam Yik Fei/Getty Images)
第十屆海峽論壇上週落幕,這次著重從未去過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作為首先邀請的對象。對此,有學者表示,這樣的訴求充分體現近期北京對台政策,但也顯示北京始終太低估台灣公民社會的力量。(Lam Yik Fei/Getty Images)

【記者郭曜榮/台北報導】第十屆海峽論壇上週落幕,這次著重從未去過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作為首先邀請的對象。對此,有學者表示,這樣的訴求充分體現近期北京對台政策,但也顯示北京始終太低估台灣公民社會的力量。

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張宇韶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時表示,從太陽花學運爆發後,北京了解到在馬政府時期,兩岸資源分配不到位、紅利「患寡不患均」的問題,於是提出「三中一青」作為調整;不過,三中一青也無法具體落實,於是去年提出「一代一線」,統戰目標鎖定台灣的青年世代與基層;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又提出對台政策依循國民待遇原則;兩會後又提出對台31項政策。海峽論壇作為中共很重要的統戰平台,從主要邀請對象著重沒去過中國的年輕人來看,其訴求充分體現近期北京對台政策。

他提到,中共對台31項措施跟《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最大的不同,在於當初ECFA還會考慮留在台灣的中小企業,可是中共對台31項措施對留在台灣的任何人跟企業沒有幫助,必須是在中國內部的行為與身分,才會得到利益,該做法就是拉攏對中國夢有信心的青年與基層,利用民主國家無法規範人民行為的特性,繞過民進黨政府,進行「去代理人」和「去政府化」。

不過,張宇韶認為,北京始終太低估台灣公民社會的力量,因在全球化之下,生產要素的移動是常態,「年輕人要去哪裡工作,這是自主意識的選擇」,北京只看到生產要素移動的片面,卻未看到另一個片面,意即台灣已進入公民社會,年輕人對政治認同、民主制度的理解上,自主性很高,「若只是把年輕人當成統戰工具,只會適得其反」。

他談到,在北京眼裡,所有的對台統戰政策都是以經圍政、以商圍政、以民逼官,「這恰恰是台灣年輕人最不喜歡的」,因多數人認為赴陸求學或求職,「跟我是中國人沒關係,這是我個人的選擇,是人生布局之一,為什麼要把個人選擇視為對中國夢的背書呢?」

但張宇韶也說,因應中共統戰,台灣政府應拿出對策,首先是陸委會或海基會,要把風險告訴去中國的朋友,清晰指出中國的市場存在風險,政治干涉層出不窮、人民的政治權利較弱。

其次是推動相應政策,行政院對青創、文創與對台31項政策應通盤檢討,包括投資環境、租稅優惠、就業輔導、創業獎勵等,思考政府可以做些什麼,「如果家鄉跟國家投資環境是好的,誰願意離鄉背井?」台灣目前的確是薪資結構跟投資環境不盡理想,重複課稅的問題也很嚴重,「第一步把人留下來很重要」。

第三點則是讓赴陸投資不盡理想、回來台灣的人,有機會說明為何最後選擇去東南亞或回來台灣,讓他們現身說法,政府搭配政策溝通,才能在中共的磁吸效應下,讓人民有所選擇,而不只是說一切都是中共的陰謀,因這些都不是陰謀是陽謀,中共就是在公開爭奪台灣的第一線基層與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