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聖城期待神再臨(10)

耶路撒冷的舊城區。(維基百科)
耶路撒冷的舊城區。(維基百科)

文/蔡大雅
西元1948年,英國結束託管巴勒斯坦。在英國撤出的前一天,猶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國」。亡國兩千年後,以色列再度復國。

2.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衝突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西元1914~1918年)時,加入了以德國、奧地利為首的「同盟國」陣營。一戰快結束前的西元1917年尾,作為敵方的英國出兵占領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地區,一直到西元1918年戰爭結束。之後,因為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理巴勒斯坦地區,並協助建立一個猶太國家,使英國成為合法的託管者。

在英國託管期間,耶路撒冷的新城區已經連成錯綜複雜的居住區,而舊城區則更為破舊蕭條。英國人為保持舊城區的原貌,規定城市裡的建築外觀只能使用沙岩做的石材。在上世紀20年代,巴勒斯坦地區大約有不到60萬的穆斯林、8萬多名猶太人,以及7萬名左右的基督徒。

1920年英國託管時期的巴勒斯坦。(維基百科)1920年英國託管時期的巴勒斯坦。(維基百科)

但越來越多的猶太人由於逃避歐洲逐漸激烈的反猶運動,或因為主張民族回歸而移入此區,使猶太人的比例增加到全部人口的30%後,原本尚能控制在緊繃但穩定的局面逐漸瓦解,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不斷升級,互相採取武力攻擊對方;阿拉伯人不滿英國接受大量猶太移民,甚至起而攻擊英國人。巴勒斯坦變成英國的燙手山芋。

為了緩和緊張的氣氛,在歐洲爆發二戰的前夕(西元1939年),英國發布《巴勒斯坦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繼續移入,也限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同時準備逐步將巴勒斯坦地區移交給在此區占多數的阿拉伯人,但允許猶太人在阿拉伯政權下擁有高度的自治權。

這份白皮書同時招致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反彈:猶太人認為此舉違反了大英帝國之前宣布支持猶太建國的中東政策;而阿拉伯人則認為英國應該完全禁止,而非只是限制猶太人繼續移入巴勒斯坦地區。這個兩面不是人的政策最後因為二戰(亞洲,西元1937年/歐洲,西元1939~1945年)爆發,未能切實執行。

二戰後,從納粹集中營死裡逃生的幾十萬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此時當地猶太人大約已有60萬人,接近阿拉伯人的總數。英國既礙於國際輿論的壓力,不敢拒絕接受猶太人的移入,也無力解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衝突,加上猶太極端主義分子在英國發動的暴力事件快速增加,迫使英國將巴勒斯坦問題交由聯合國處理。

西元1947年,聯合國表決通過一個方案,讓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國,領土按人口比例劃分;耶路撒冷則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不屬於以、阿雙方,而由聯合國直接管理。猶太人接受這個方案,但阿拉伯人強烈反對,因為他們認為聯合國偏袒猶太人,以未來可能還會移入猶太人為理由,分配給他們較多的土地,等於是幫助猶太人侵占阿拉伯人千百年來的居住空間。

聯合國的方案一通過,巴勒斯坦馬上出現嚴重的暴力事件,阿拉伯高層下令針對猶太地區及平民展開恐怖攻擊,隨即演變成雙方的暴力相向,衝突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中東戰爭。

此後西亞地區重新陷入戰火之中,聯合國的方案從未被實現過。

3. 亡國兩千年後,以色列再度復國

西元1948年,英國結束託管巴勒斯坦。在英國撤出的前一天,猶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國」。美國、蘇聯和多個國家很快就予以承認,阿拉伯國家則馬上組織聯軍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為「獨立戰爭」)爆發。

以色列以一敵八,贏得勝利,並占領耶路撒冷的西邊。戰爭期間有超過70萬巴勒斯坦人逃離以色列的勢力範圍。戰後以色列禁止逃難者重返故鄉,但讓留守家園的阿拉伯人獲得以色列國籍。無法返鄉的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問題至今無法解決。

西元1949年,以色列與約旦簽訂停戰協議,停火線穿過耶路撒冷中間,將聖城分成東、西兩半(有著三教聖地的舊城,位於東半部),分別歸為約旦和以色列所有。以色列在西元1950年將耶路撒冷定為首都,但不被國際承認,多數國家將領事館設在特拉維夫。

4. 以色列重新取回耶路撒冷

西元1967年,鄰近的四個阿拉伯國家發動第三度攻擊,被兵力較少的以色列在短短六日內全數擊退。這場被稱為「第三次中東戰爭」或「六日戰爭」的戰役,因為一方以少擊多,卻能迅速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成為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傳奇的一場戰事。

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將東半部的耶路撒冷,也就是將兩千年前的都城重新納入自己的掌握之中。這對所有的猶太人來說,是歷史上重要的一刻,當時的國防部長跪在西牆前,哭著說:「我們已經回到聖地的至聖所,永遠不再離開了。」

以色列在西元1980年通過基本法,明文規定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遠的、不可分割的」首都。但聯合國在同一年以全數贊成(唯有美國棄權),通過第478號決議,宣布以色列的這項法律無效,並要求成員國將使館遷出耶路撒冷,藉以表示該國不承認耶路撒冷的首都地位。

美國一向是以色列忠實的盟友。美國國會在西元1995年以絕大多數通過決議,將美國使館遷到耶路撒冷。但根據美國三權分立制度,作為立法機關的國會,並無權力干涉屬於行政機關職權的外交政策,國會的決議對總統及國務院而言,只是參考性質的建議,並無強制力。因此美國歷任總統都以國家安全利益為理由,寧願每半年簽署一次中止令,以拒絕執行國會的這個決議案。

去年(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正式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遵照美國國會在1995年的決議,決定將美國使館遷到耶路撒冷。美國的決定震動了國際政壇,阿拉伯國家的反應尤其強烈,有國家甚至明白警告,美國若真的採取遷館行動,將招致「危險後果」。

針對美國的決定,聯合國又很迅速地以壓倒性的多數,通過決議,大意是耶路撒冷的地位需通過協商和談判來解決,任何改變現狀的國家的單方面決定 「皆為無效」,且必須恢復原狀。對此美國不為所動,繼續既定的進程,預計在2019年結束前,完成遷館作業。(待續,下週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