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彰化文化小旅行 中藥行、燈籠店初體驗

旅咖啡老闆邱明憲曾經是國外旅遊的帶團領隊,在2011年返回家鄉後,決定帶著遊客深入探訪彰化原鄉。(旅咖啡提供)
旅咖啡老闆邱明憲曾經是國外旅遊的帶團領隊,在2011年返回家鄉後,決定帶著遊客深入探訪彰化原鄉。(旅咖啡提供)

文/鄧玫玲
說到彰化,除了八卦山、彰化肉圓,還有什麼令您印象深刻呢?其實,古樸的彰化小鎮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古稱「半線」,是「台灣的米倉」,更是許多文學家的故鄉。來到這兒,一定要細細品味濃厚的人文風情。

在彰化最熱鬧的民權菜市場裡有一間小小的咖啡館——旅咖啡,是一個可以去旅行的咖啡館?然而進了咖啡館,卻只能到彰化去旅行喔,其實不能環遊世界也不會遺憾的,老闆邱明憲曾經是國外旅遊的帶團領隊,人稱「小王子」,年輕帥氣的小王子在2011年返回家鄉後,決定帶著遊客深入探訪彰化原鄉,不再去國外走馬看花了,就好好地走入彰化的傳統文化,走入彰化人最真實的生活。

拜訪中藥行 做學藥小徒弟

邱明憲帶著「小旅行」的客人先拜訪將要走入歷史的中藥行,「友發蔘藥行」的老闆邱秋發16歲就跟著一位外省中醫師學藥,所以他使用的切藥刀跟別家店不同,是屬於「北剪」的刀具,刀座比較輕巧,然而,用了40幾年的老刀仍然未老,一直到現在還是很鋒利。

邱秋發首先為在場的客人示範切藥材的正確方法,切藥時還要搭配一支像竹刷的藥夾,先把黃耆藥梗夾在藥夾中,再用切藥刀切成薄片,不但方便作業,也不會切傷手指。從沒進過中藥行的年幼孩子們,對於這個器具特別有興趣,也有模有樣的學著切起藥來。

 從沒進過中藥行的年幼孩子們,在媽媽的協助下也有模有樣的學著切起藥來。(攝影/賴瑞) 從沒進過中藥行的年幼孩子們,在媽媽的協助下也有模有樣的學著切起藥來。(攝影/賴瑞)

邱秋發16歲就跟著一位外省中醫師學藥,所以他使用的切藥刀跟別家店不同,是屬於「北剪」的刀具,刀座比較輕巧。邱秋發16歲就跟著一位外省中醫師學藥,所以他使用的切藥刀跟別家店不同,是屬於「北剪」的刀具,刀座比較輕巧。(記者賴瑞/攝影)

還有搗藥用的杵臼,因為是銅製的器具很沉重,搗起藥材來必須有一定的力道,幾個嘗試搗藥的小朋友都忙得滿頭大汗,還是無法完全輾碎堅硬的川七藥根。

70歲的邱秋發說起當年學中醫的歷程,到現在還是很記憶猶新,那本《本草綱目》就是他最重要的教科書,他必須對一千多種藥材的名稱與功效瞭若指掌,還要學會把脈,他說,「如果把脈時,不能找出婦人有沒有身孕的脈象,就不算是學有所成的中醫師。」

搗藥用的杵臼,因為是銅製的器具很沉重,搗起藥材來必須有一定的力道,嘗試搗藥的小朋友都忙得滿頭大汗。搗藥用的杵臼,因為是銅製的器具很沉重,搗起藥材來必須有一定的力道,嘗試搗藥的小朋友都忙得滿頭大汗。(記者賴瑞/攝影)

中藥五千年的承傳歷史非常可貴,但是邱秋發說,「現在的中藥行都找不到學徒接手了,彰化150家中藥行很多都因此歇業,現存的也不到100家。」尤其是當前政府不再發給中藥行營業執照後,他非常擔憂,「中藥行將從台灣的歷史文化中消失,常常來市場買菜的家庭主婦以後想要買什麼補藥來燉補,恐怕都沒有地方採買了。」

中藥行常會在夏天賣一種防蚊的藥包,邱秋發指出,「這種防蚊包都是採用天然的草藥製成的,放在室內可以避邪驅蟲,去年夏天時特別受歡迎,熱銷了800包。」他也為參與文化旅行的每個成員準備一份,先用棉布包裝盛後,再放入透明的網袋中,可以吊掛在屋內任何角落,在場的每個成員都以最快的速度包好防蚊包後,才帶著滿身中藥的芳香氣味離開。

「小旅行」的客人先拜訪將要走入歷史的「友發蔘藥行」。(攝影/賴瑞)「小旅行」的客人先拜訪將要走入歷史的「友發蔘藥行」。(攝影/賴瑞)

深入傳統 彩繪燈籠高高掛

接下來的參訪地點就更特別了,一家掛滿彩繪燈籠的「春秋美術社」,掌大權的老闆唐秋水穿著漢服為前來的客人細說燈籠的前世今生,從火把到燈籠,再說到煤油燈與電燈,然而唐秋水說起製作燈籠這行業,還真是滿腹辛酸,他告訴在場的大小朋友說,「我相信你們一輩子也不會來買我做的燈籠,這個燈籠的製作手藝快要從傳統文化中消失了!」

 小旅行參訪掛滿彩繪燈籠的「春秋美術社」。 小旅行參訪掛滿彩繪燈籠的「春秋美術社」。(記者賴瑞/攝影)

不只燈籠,唐秋水說,「很多傳統行業都在漸漸消失,就像現在農夫耕種的農具都是耕耘機,有人還看過牛車嗎?像我們店裡做的燈籠,一般人也很少看見,可能只在古裝電視劇看過,那個夜晚巡更的更夫打的燈籠就是這個樣子,對不對?」

製作燈籠的手工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已有一、二千年的歷史,從剖竹、編竹、到彩繪,唐秋水斬釘截鐵地說,「從一根竹子到一個燈籠,在台灣擁有這種全方位技藝的人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我的兒子唐嘉興。」

燈籠店老闆唐秋水穿著漢服為前來的客人細說燈籠的前世今生,從火把到燈籠,再說到煤油燈與電燈。燈籠店老闆唐秋水穿著漢服為前來的客人細說燈籠的前世今生,從火把到燈籠,再說到煤油燈與電燈。(記者賴瑞/攝影)

現年38歲的唐嘉興是唐秋水精心栽培的燈籠作手,從小學習書法繪畫,在美術工藝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礎後,再去跟傳統竹編的老師傅學習手編燈籠,從剖竹開始,唐嘉興現場為來賓展示功夫,只見他拿著刀慢慢地剖開竹桿,剖成一枝枝細竹後,再編成一個燈籠架,糊上棉紙再書寫彩繪,整套工序都可以一人完成,不假他人之手。

唐秋水很肯定地說,「編竹燈籠絕不能以機器代替,就連剖竹這個工序都一定要用手工,因為竹子有很多硬的纖維,人工剖竹時遇到堅硬纖維處會自然避開,但機器不會,它會直接割斷,這樣的細竹枝在編竹時會發生斷裂,無法使用。」唐秋水拿出各式各樣的燈籠來解說,「因為機器只能剖出較大的竹片,可做成骨架粗大的竹片燈籠,像是常見的扇型燈籠,而細緻的蛋型燈、桶型燈、金瓜燈則是純手工製作的竹篾燈籠。」

唐嘉興現場為來賓展示功夫,拿著刀慢慢地剖開竹桿,剖成一枝枝細竹。唐嘉興現場為來賓展示功夫,拿著刀慢慢地剖開竹桿,剖成一枝枝細竹。(記者賴瑞/攝影)
從小學習書法繪畫的唐嘉興,在美術工藝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礎後,再去跟傳統竹編的老師傅學習手編燈籠。從小學習書法繪畫的唐嘉興,在美術工藝方面打下深厚的基礎後,再去跟傳統竹編的老師傅學習手編燈籠。(記者賴瑞/攝影)
唐嘉興編成燈籠架後,糊上棉紙再書寫彩繪,整套工序都可以一人完成,不假他人之手。唐嘉興編成燈籠架後,糊上棉紙再書寫彩繪,整套工序都可以一人完成,不假他人之手。(記者賴瑞/攝影)

最後唐秋水很感慨地說,「到今天春秋彩繪燈籠店還能存在,完全是依靠台灣人虔誠的宗教信仰,許多寺院道觀都會來訂製我們的燈籠,我們才能一代傳一代,把這個傳統文化延續下來。」

旅程最後一站 療癒小花器新體驗

除了傳統也有創新的文化,邱明憲在旅程最後一站會帶著遊客到巷弄咖啡館做植物小盆栽,由返鄉青年解憂設計的創辦人許晉榮提供他設計的療癒小花器,採用最前衛的清水模做成小巧花器,搭配各種縮小版的迷你花材,讓參與的成員來個手作新體驗,為整個文化旅程做個創新又完美結束。◇

親子手作新體驗,為彰化文化旅程做個創新又完美結束。(攝影/賴瑞)親子手作新體驗,為彰化文化旅程做個創新又完美結束。(攝影/賴瑞)
到巷弄咖啡館做植物小盆栽,由返鄉青年解憂設計的創辦人許晉榮提供他設計的療癒小花器。(攝影/賴瑞)到巷弄咖啡館做植物小盆栽,由返鄉青年解憂設計的創辦人許晉榮提供他設計的療癒小花器。(攝影/賴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