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教養的真相】條件交換的孩子 被動不聽話

我曾經幫一對父母解決孩子非常愛看電視的問題。這對父母一關掉電視時,孩子就大發雷霆、大吼大叫。(123RF)
我曾經幫一對父母解決孩子非常愛看電視的問題。這對父母一關掉電視時,孩子就大發雷霆、大吼大叫。(123RF)

文/王宏哲
我曾經幫一對父母解決孩子非常愛看電視的問題。這對父母一關掉電視時,孩子就大發雷霆、大吼大叫。

我問他們說:「孩子一天看多久電視?」媽媽說:「大概兩個小時。我們告訴他,吃完飯或做完功課,就可以看電視。」我搖搖頭:「這就是把看電視當作誘因,最後讓他無法自拔的陷阱!」

「如果你乖乖坐好,我就給你玩具。」「你把飯吃完,我就會讓你喝果汁。」「幫忙做家事,才有零用錢」……這些讓孩子可以馬上動起來的「條件交換」,代表孩子都是為了誘因而表現,但,這是好的做法嗎?

條件交換 孩子模仿到討價還價

研究發現,給孩子獎勵,不能含有任何「控制」成分,控制與自我挑戰、能力滿足無關,這叫做「賄賂法」。上述的例子,乖乖坐好有玩具、吃完飯喝果汁,都是控制,這樣的獎賞不僅無效,反而有反效果,會降低自發性坐在餐椅上的內在動機。

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經常用東西跟孩子交換,孩子就會被你暗示,而更喜歡那樣東西,最後導致不是因為餓才去吃飯,而是因為果汁才吃飯。這種行為的危險性在於,如果大量用這種交換條件去換取孩子要做的事情,他的內在動機就會喪失。而且,孩子會覺得獎品不夠豐富就不做,開始討價還價。

面對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常常這樣做。「做家事,賺零用錢」是非常危險的錯誤觀念。如果已經養成只要做事就有錢拿的壞習慣,日後他參與每件家事前,都會先問你:「媽媽那我今天幫你拖地、幫你澆花、幫你倒垃圾,有沒有錢拿呢?」若孩子開始以金錢為衡量標準,甚至問你:「那有多少錢?」這就表示,孩子已經中了賄賂法的毒。

要改變這種錯誤的教養方式,就要減少條件交換的方式,讓孩子聽話。但是要如何獎勵,才能避免賄賂又能引發內在動機呢?那就是改良版的「集點制度」。

善用「改良式集點」訓練耐心與等待

所謂改良式的「集點制度」,有三個實施重點。首先,當孩子缺乏行為動機時,才能用集點制度;好比說練琴、閱讀、洗碗、整理書包等,有些孩子沒辦法從這些地方培養好習慣,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樣做,因此造成親子之間溝通認同不一致,這時就建議可用改良式集點。

 (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親子天下出版提供)

這種時候不需要有動機,純粹是幫孩子建立好習慣,但在操作的過程中,父母要幫孩子分析,而不是單純為了集點而集點,例如,在貼貼紙的同時你可以說:「嘿,我發現你今天很主動耶!我覺得你今天很認真呢!所以媽媽給你加一點。」用這種方式加強孩子正確行為,才不會讓他忘記自己曾經做過的優良行為。

其次,集點制度有年齡限制。怎麼說呢?一般來說,大約4歲以上的孩子會比較適合使用集點獎勵制度,因為年齡太小的孩子,可能會真的為了想得到貼紙而做出一些優良行為;4歲以上的孩子開始滋長同理心,也比較成熟了,能知道別人的要求,比較聽得懂大人的分析,可藉此訓練延遲滿足、讓他們了解過程比結果重要。

最後,集點獎勵制度能少用時,盡量少用。如果一定要用,也必須事前共同討論。例如,集滿10點可以有一個小禮物、集滿30點就可以親子出遊,集滿60點,就可以去看一場舞臺劇……這個規則在事前就要先約定好,而且當孩子達到第一階段時,要引導他思考要不要換掉,還是要留著往下一個目標邁進。改良式集點制度的關鍵,是讓孩子分析自己的進步點,4歲的孩子仍不知道自己做對了什麼事才得到獎勵,而且容易因為獎品而忽略過程,父母從旁的引導與分析,是提升孩子心智成熟的重要做法。

也就是說,集點獎勵制度的關鍵,是讓孩子分析自己的進步點,4歲的孩子仍小,並不知道自己在過程中努力了什麼而得到獎勵,父母從旁的提醒與分析,是教會了他自己分析自己的能力,這也是最受用的禮物。

不同的年齡層,獎賞技巧也應該不一樣,大約10個月左右的孩子,就開始做出展示(showing-off)的討賞行為,藉此得到大人的注意力。所謂「展示」,家長們最常遇到的例子就是幼兒把水喝光光後,把杯子舉得高高地給大人看,期待大人的讚美與肯定。在這個行為的背後,我們可以發現,孩子並非要物質上的滿足,而是更喜歡與大人的互動。所以,期望二歲以下的幼兒有好的行為,就要留意孩子的「展示」行為,給予大量的回饋,才是最重要的親子互動。

習慣「社會性讚美」 日後物慾較低

很多孩子跟大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時,家長常常都在滑手機及忙自己的事,這樣人在心不在的相處,就是在破壞學習的動機。學齡前的兒童,除了讚美、擁抱,「集點表」的運用也能讓他表現更好。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自己能完成的事情感到很驕傲,期待大人看到他努力換來的集點表,為了得到肯定貼紙,會比較有動機去完成。

例如,早上起床只要不哭,可得到一張貼紙,不論孩子是否賴床或生氣。很多父母擔心,一天下來會不會給太多貼紙?其實,只要把換獎品的目標拉遠即可,如60點再換獎品。

小學以後的孩子,心智成熟度更高,父母可以執行複雜的獎勵,例如「主動」有1點;「動作快」有1點;「專心」有1點。審慎訂出好行為價目表,當孩子做出非常難得的好行為,跟學齡孩子溝通後,可以加倍給點數,讓孩子記憶深刻。

除了具體外,學齡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權力下放」,例如自己決定去哪裡玩、自己安排課後時間,這對學齡後的孩子是重要的獎品,因為代表著大人對他的肯定。

還記得前面提過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嗎?當孩子感受到尊重後,他才會有動機去「自我實現」,對學齡孩子來說,有更多自己能獨立完成的成就感,比獲得物質更重要。◇

──摘編自《教養的真相:圖解孩子講不聽、叫不動,大人該懂的破冰對話》親子天下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