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台灣的便當文化

班上只有我一個人的午餐便當是媽媽當天現做,親自送來,那種溫暖是一輩子忘不了的。(123RF)
班上只有我一個人的午餐便當是媽媽當天現做,親自送來,那種溫暖是一輩子忘不了的。(123RF)

文/不務正業男子Ayo
台灣的便當文化,從日治時期便流傳至今,在過去還沒有這麼多外食選擇,也沒有學校營養午餐的年代,帶便當可以說是許多人成長中相當重要的回憶,同時也餵養了好幾代的人。

但是,因為飲食文化、習慣以及氣候的問題,台灣人對於便當的需求和日本人是有許多差異的,像大部分的台灣人與習慣吃冷飯冷菜的日本人不太一樣,非得吃到溫熱的便當感覺才會對,我想有一部分應該是料理類型的問題,台灣人習慣吃的料理以快炒或是燉滷居多,這些料理大部分要在熱的時候品嘗味道才會好。另外一個原因,我想就是因為氣候的緣故,位在東南亞的台灣,氣候大多時候潮溼悶熱,如果沒有特別注意冷藏保鮮,會有造成食物酸敗或食物中毒的風險存在。

講到這,我就想起我人生中的第一個便當。

便當,是有靈魂的

在我剛念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吃學校提供的營養午餐,或是早上送進蒸飯箱蒸熱的隔夜便當菜。

後者的回憶,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不是特別美味的,因為這樣的便當,大部分都是由家裡準備的居多,而且多是前一天做的晚飯,隔天再帶去學校或公司蒸熱來吃,等於說不到24 小時又要吃到一樣的菜色。

但是我的便當不一樣。

那時候,班上只有我一個人的午餐便當是媽媽當天現做,而且親自送來的。因為媽媽對料理的營養和品質要求標準很高,她也不讓我把便當拿去蒸,我還記得她說過:「我們小時候就是帶便當到學校蒸,那個蒸飯箱的味道太恐怖太雜了,各種菜餚氣味互相沾染在一起,就像大雜燴一樣,食慾都沒了!」

所以,媽媽會在我吃完早餐出門上學後,趕去市場挑菜買肉,再趕回家一道一道菜做起來裝進便當盒裡,幾乎也都是我喜歡吃的菜,做完後趁熱送去學校給我。因為便當裡都是新鮮熱菜,打開的那一個瞬間,熱氣與香氣會毫不客氣的四散出去,我幾乎可以從別的同學眼裡,看到他們的羨慕與嫉妒。不好意思的同時,又會感到很驕傲,我可是有當天現做便當可以吃的人呢!也因為媽媽親送便當這件事,我變成班上午餐時間裡最開心的人了。

曾經快要遺忘的情感與事物,在我們感到疲憊時給我們更多力量,成為解藥。(123RF)曾經快要遺忘的情感與事物,在我們感到疲憊時給我們更多力量,成為解藥。(123RF)

說實話,我真的是很幸運的孩子,有母親曾經用這樣的方式幫我準備便當,讓我對於吃便當這件事有了很棒的回憶(當然也間接養成了我刁嘴的壞習慣),那種溫暖是一輩子忘不了的。我想,這也是我會開始做便當、分享便當照片與背後的故事最主要的原因吧!

對於我來說,便當是一種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像是每一個由媽媽親手準備的便當,都能看見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疼惜與愛,或是為自己所喜歡的人做上幾樣他/她愛吃的料理,放進便當盒裡來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便當也可以是記憶的載體,像是我會把自己小時候愛吃的家常菜放進便當盒中,只要一口吃下去,就會想起小時候媽媽為我準備便當的愛、長輩們悉心烹調菜餚的心意,偶爾也讓我懷念起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我相信對於現代人而言,為自己準備一個便當,它可能不只有填飽肚子的功能而已了,它也可以包住某些我們曾經快要遺忘的情感與事物,在我們感到疲憊時給我們更多力量,成為解藥。同時,也讓我覺得,離家不再那麼遠了。

——摘編自《台味便當:30個便當提案╳46種家常配菜╳15道私房好味道》,(高寶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