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超限戰又一章 美退將:中共控制藥品產業鏈

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都不知道自己服用的處方藥原料其實來自中國。示意圖。(大紀元資料室)
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都不知道自己服用的處方藥原料其實來自中國。示意圖。(大紀元資料室)
【記者林燕/綜合報導】「基本上我們整個藥品產業已過度仰賴中國」,美國退休准將亞當斯(John Adams)提醒,「這是極大的戰略漏洞。」因擔憂藥品成為中共「超限戰」的一部分,美國社會越來越警惕中共控制全球藥品供應鏈的問題。

亞當斯曾擔任美軍情報主管30年,也曾擔任韓國軍事武官和美國駐北約副軍事代表,現已退休。他表示,中共對建立藥物原料產業背後的戰略意義心知肚明。亞當斯於9月12日向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表示:「我認為中共確實是發展戰略規畫,他們非常精明,此舉目標是想掌控未來行業,並有完整的計畫。」。

美國國會近期也一直關注中共控制藥品產業鏈的問題。兩位加州的眾議院民主黨議員謝安達(Adam Schiff)和伊蘇(Anna Eshoo)近期發表的評論文章中警告,「如果美中關係進一步惡化,中共政府或試圖尋找『壓力點』,利用超大槓桿強制改變美國的政策。」

他們表示:「我們不應該被任何外國政府挾持。」因擔憂藥物原料供應成為漏洞,讓中共有機會透過削減供應或控制價格、導致美國藥品的成本激增或藥物短缺,國會將於近期舉辦聽證會。伊蘇告訴NBC:「我們需要擺脫對外國的壟斷依賴——大幅減少進口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治療炭疽病的抗生素)、高血壓等抗生素藥物成分。」

造成美國對中國製藥品依賴的原因眾多,源頭可追溯到2000年美國支持中共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因為中國製藥品的標準往往低於美國安全標準,存在嚴重健康隱憂,但由於派員進駐中國的簽證核發困難、中國公司刻意拖延檢驗時間等原因,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無法對中國製藥品實行有效的安全監督。

美商大量依賴中國進口原料

美國國會下屬機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7月31日舉行的聽證,邀請專家探討美國及全球對中國製的藥品原料、學名藥與生物產品的依賴將如何威脅美國、全球的國家安全。

美國國防健康署副主任普利斯特(Christopher Priest)提出證詞,如果中共限制向美國提供藥品原料,會導致美國民用和軍用藥品嚴重短缺。

現行的法規限制美國國防部購買中國製的成藥和其他醫療產品(比例不足2%),但美國的商業公司卻大量使用中國的原料藥(活性藥物成分)來製造市面上的藥品。據悉,美國市面上大約80%的藥品原料都來自中國、印度等國家。

中國已成為許多重要醫療藥物的主要來源,包括盤尼西林、抗凝血劑肝素和手術用藥。如果中國威脅供應或切斷供應鏈,重要藥物將發生短缺。

生物倫理學研究海斯汀中心(Hastings Center)的資深顧問吉布森(Rosemary Gibson)表示,美國人使用的藥物中有高達90%是學名藥;而數以百萬的美國人都不知道自己服用的處方藥其原料來自中國,連他們的醫生也不知道。「美國對中國數千種藥物成分和原料藥的依賴,已對美國的健康安全和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吉布森說。

全球藥品供應鏈2000年後東移

吉布森和辛格(Janardan Prasad Singh)在2018年出版新書《中國製藥:揭露美國對中國藥品依賴的風險》(China RX: Exposing the Risks of America’s Dependence on China for Medicine)中闡述了導致美國依賴中國製藥商的原因。

中企經常以價格戰、竊取競爭對手的技術和偷工減料等方式, 排擠眾多國外重要的製藥工業,甚至使之倒閉。但致命的是,這些中國製的藥品無法達到美國的藥物安全標準。

吉布森和辛格寫道:「不符合美國標準是中企故意採取的競爭策略。只要沒有被查獲,中企就能續簽合約,用極低的價格來阻礙美國製造,使其被迫採購、承擔質量差的藥品風險。」如日常用藥盤尼西林,中企以低於市場價在全球傾銷,導致美國、歐洲和印度的廠商都紛紛破產。美國的最後一個盤尼西林藥廠於2004年關閉。

早在1990年代,美國、歐洲和日本是全球藥品和維生素關鍵成分的重要供應來源,提供了全球90%的供應量。而供應鏈轉變為2000年,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將貿易最惠國待遇與中國人權脫鉤的同時,還透過了《美中關係法》給予中共正常貿易夥伴待遇,包括降低進口關稅以及表態支持中共加入WTO。隨後,中國製藥物開始大舉入侵美國市場;而另一方面,美國FDA卻無法完全防禦。

中共隱瞞拖延 美檢驗困難

美國FDA的品質稽核極為嚴謹,對美國境內藥廠的檢驗與懲罰程度遠高於海外的企業。

但《中國製藥》揭露,FDA經常檢驗美國的藥廠,但將產線轉移到中國的美國企業幾乎不用受到相關的查驗;美國國內的製藥公司主管雖對不公平的競爭環境怨聲載道,卻被集體消音。

從柯林頓政府放鬆對中國的貿易限制後,至少有714家中國工廠開始為美國製造藥物和原料成分,FDA每年僅抽查其中的15家。到2007年時情況更為嚴峻,因FDA的檢驗預算被刪減,大幅影響到對外國工廠製藥的檢驗業務,甚至一年還檢查不到15家。

2008年中國出現三聚氰胺奶粉、肝素納(heparin)受汙染等嚴重危害消費者健康的事故後,促使FDA在北京設立第一個海外辦公室,希望能把關中國製藥品輸入美國的安全,但處理程序卻相當棘手。FDA在檢查藥廠時必須提前通知中國的當地政府機構,普遍存在溝通困難及被長期拖延問題。

在美國只需要10到15分鐘即能查閱調查數據,在中國經常需要等待數天時間。

一名業內人士透露:「你知道中企正在篡改數據,它們只向你展示想展示給你的東西。」而且即便美國想加強對中國藥廠的檢查,也受限於中共政府核發的簽證。2015年,美國政府責任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的年度報告指出,FDA國外辦事處的人手不足,原因是FDA很難從中共政府獲得簽證。

報告表示,FDA希望將其在北京辦公室的檢驗員增加至26人,這本是兩年前就希望達到的目標。但目前,只有10名全職員工在北京辦公室。因嚴重缺乏人手,FDA有時甚至依賴中國受檢企業提供翻譯,調查結果的真實性自然令人質疑。

也因此FDA北京辦公室設立10年後,其官網寫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敘述:「海外的工作是一個複雜而微妙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