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頭痛 眩暈?艾灸解決10種小毛病

艾灸來治療疾病時,對於熱證(如發熱性疾病)用灸沒有保握時,應請教醫師,不宜冒然自行處理(另外,艾灸背部穴位需要請人幫忙)。(shutterstock)
艾灸來治療疾病時,對於熱證(如發熱性疾病)用灸沒有保握時,應請教醫師,不宜冒然自行處理(另外,艾灸背部穴位需要請人幫忙)。(shutterstock)

文/吳國斌(心醫堂中醫診所院長)
針灸是中華傳統醫學中最獨特的療法,頭痛、眩暈、近視、久咳不癒等10種小毛病,都可以通過艾灸來治!據研究,在世界所有民族中,唯有中華民族有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簡便、廉價,任何的疑難雜症,都可以通過針灸的治療來得到改善。針刺治療,必須由專業的醫師來操作,但艾灸療法,一般民眾都可以使用,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一種自我保健與治療方法。

古代艾灸療法,主要是直接灸

古代的艾灸療法,主要是將艾草捻成艾炷或艾粒,放在皮膚上點燃直接灸,如能形成灸瘡療效更好。

有許多人認為艾灸純補無瀉,這是錯誤的認識。中醫典籍《靈樞.背腧》中早已提到:「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這裡提到艾灸的補瀉方法是:

讓艾炷自行慢慢地燃燒,任其自滅,是徐火與弱火,能使陽氣深入,這是補火。

用口對艾炷吹氣,使氣傳布及艾,使其燃燒旺盛,這是疾火與強火,能使邪氣隨火氣而發散,這是瀉火——此法,即是「吹灸法」。吹灸法可以治療疔瘡癰疽、犬蛇咬傷、腮腺炎、扁桃體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之類的疾病。

也就是説,弱刺激具有補的作用,強刺激具有瀉的功能。

現代艾灸,多用溫和灸(熏灸法)

以現代來説,為了治病使用艾灸治療造成灸瘡,一般人比較無法接受,所以以下所介紹的艾灸療法,主要是使用溫和灸的方法。

溫和灸的操作手法有:

(一)手持移動法

即點燃艾條,手持對準孔穴或患處,移動燻烤(有上下移動之雀啄及左右移動之迴旋等方法),但因為此法熱力傳導沒有持續,所以僅能收到灸療的部分效果,無法發揮灸療的最佳功效。

艾灸療法,一般民眾都可以使用,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一種自我保健與治療方法。(shutterstock)艾灸療法,一般民眾都可以使用,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一種自我保健與治療方法。(shutterstock)

(二)工具支持法

即將艾條插入一個艾灸筒中,讓點燃的艾條與穴位保持一定的距離,持續艾灸,此法療效較佳。

灸法不拘虛實寒熱,悉令灸之。(shutterstock)灸法不拘虛實寒熱,悉令灸之。(shutterstock)

施灸時間長短

應根據病情而定。一般在新病或局限性病變,必須等待灸療的經絡感傳完善後,方可停灸(每次約灸10~20分鐘),待3~4小時後再灸;對某些陳年痼疾及某些全身性疾病,感應過程不明顯者,每次施灸1~2小時,每天以兩次為宜。

灸療適應證

《醫學入門》云:「虛者灸之使火氣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也就是:「灸法不拘虛實寒熱,悉令灸之。」

《理瀹駢文》説:「若夫熱症可以用熱者,一則得熱則行也,一則以熱能引熱,使熱外出也,即從治之法也。」

使用艾灸療法,只要能正確掌握病情及灸療的使用原則,療效必能提高。若民眾自行使用艾灸來治療疾病時,對於熱證(如發熱性疾病)用灸沒有保握時,應請教醫師,不宜冒然自行處理(另外,艾灸背部穴位需要請人幫忙)。

10種小毛病的艾灸療法

1. 頭痛

● 一般性頭痛

頭痛大多數能在胸椎的督脈上找到壓痛點,此壓痛點即是艾灸點。

● 高血壓頭痛及高血壓病

在足三里穴上用隔薑灸或直接灸(即直接將艾炷放在皮膚上灸)。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約四橫指的距離,有一凹溝處。

● 陰虛發熱的頭痛

上病下取,灸湧泉穴。

【湧泉穴】臥位或伸腿坐位或跪取,卷足,約當足底第二、三腳趾趾縫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凹陷中。

2. 眩暈

艾灸胸椎上的壓痛點及相應穴位。

3. 近視

取上臂後外側消濼穴旁的發凝處(肌肉緊繃的地方,特效穴)、曲池、陽溪穴。

【消濼穴】在臂後區,肘尖與肩峰角連線上,肘尖上5寸。

【曲池穴】90度屈肘,肘橫紋外側端外凹陷中。

【陽溪穴】手拇指充分外展和後伸時,手背上拇指下方出現一個明顯的凹陷——解剖學「鼻煙窩」,其最凹陷處即本穴。

4. 急性結膜炎

在合谷穴吹灸,或光明穴熏灸。

【合谷穴】位於虎口,第二掌骨的中點,靠近拇指一側的凹陷處。

【光明穴】外踝尖直上5寸處。

5. 久咳不癒

艾灸肺俞穴。

【肺俞穴】在脊柱區,第三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6. 半夜咳嗽

對於午夜12時以後定時發作的咳嗽,艾灸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

7. 腰痛

若是腰部正中的疼痛,艾灸三陰交穴,或左右中注穴同時艾灸;若是一側腰痛,艾灸同側中注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四橫指)處,脛骨內側緣後際。

【中注穴】在下腹部,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8. 上肢及肩肘關節痛

艾灸背部壓痛點。

9. 下肢及膝踝關節痛

艾灸背部壓痛點及委中穴。

【委中穴】在膝窩的中心點上。

10. 痛經

艾灸關元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肚臍正下方3寸。◇

 (Fotolia)
 (Fotolia)
 (Fotolia) 灸療的經絡感傳完善後,方可停灸(每次約灸 10~20 分鐘),待 3~4 小時後再灸;對某些陳年痼疾及某些全身性疾病,感應過程不明顯者,每次施灸 1~2 小時,每天以兩次為宜。(Foto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