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失智症確診需花2.8年 醫師籲:即早診斷及治療

台灣每4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醫師提醒,透過早期診斷與治療,能延緩失智症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提供)
台灣每4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醫師提醒,透過早期診斷與治療,能延緩失智症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提供)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台灣現在每4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家裡長輩是否常出現健忘情況,並延續2、3年,接著開始出現行為反常情形,有時不斷重複說同樣的話、忘記曾經握手過,還常迷路打電話求救。醫師提醒,失智症早期症狀與老化類似,因此並不容易診斷,但透過早期診斷與治療,能延緩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

失智症有三大類,分別是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其中,以阿茲海默失智症最常見,約占六至七成。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胡朝榮表示,失智症早期的症狀與老化十分類似,例如記憶變差、說話會中斷或忘記詞彙、比較難回想事情等,還會與其他疾病症狀雷同,例如憂鬱症,而且症狀可能單一,也可能同時出現,因此並不容易診斷。

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表示,腦神經退化疾病的進程緩慢,以阿茲海默失智症為例,當失智症患者大腦在出現失智症狀的15至20年前,就能夠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接著到腦部出現病理變化,接著才會產生臨床失智症狀。

林昆儒解釋,主要是因為腦神經細胞運作時,會產生乙型類澱粉(beta-amyloid),這些澱粉樣胜肽一旦產生不正常的沾黏,就會形成斑塊,沉積在神經細胞周圍,多年後數量逐漸增加並瀰漫全腦,接著患者才逐步出現失智情形。儘管目前無法證實這些斑塊,是否為造成阿茲海默症腦神經細胞死亡的原因,但類澱粉斑塊早在失智症出現症狀前就形成,由此,評估大腦斑塊,仍然是鑑別診斷失智症的最早期指標之一。

經研究顯示,從失智症狀出現到確診,典型65歲以後發病的晚發型失智症患者,平均評估時間要2.8年;非典型65歲前發病的早發型失智症患者,更需要4.4年,為了正確治療,所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及家屬都需經歷多次往返醫院的漫長歷程。

胡朝榮表示,失智症種類複雜度高、進展時程長且容易與老化混淆,因此在臨床診斷失智症時,醫生就像名偵探柯南一樣,要用排除法來分析診斷,包括病史問診、身理檢查、認知功能檢測(包括AD-8和MMSE和CDR評量),最後才是進行生化檢測及電腦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MRI)。

胡朝榮表示,早期診斷、治療對失智症患者特別重要,因為失智症病因相當多,要精確診斷才能對症下藥、延緩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並減輕照護者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