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假新聞時時在身邊 如何才能辨別真假?

假新聞已充斥在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它所帶來的後果,是非常難以察覺卻又非常負面的。(123RF)
假新聞已充斥在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它所帶來的後果,是非常難以察覺卻又非常負面的。(123RF)

文/周婉晴
現代人類可謂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自媒體的盛行,讓我們隨時隨地與外界發生的事情相接軌。然而人們在愈發能夠暢所欲言的同時,「假新聞」也一併大行其道,真真假假令人難以辨識。

西方世界越來越多的學者、專業人士已經留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假新聞已充斥在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它所帶來的後果,是非常難以察覺卻又非常負面的。

什麼是假新聞?

「假新聞」(fake news)在英文中又分為兩種:「資訊扭曲」(misinformation)和「刻意資訊造假」(disinformation)。細分來講,前者通常是指現代社交媒體捕風捉影、以訛傳訛,不經意中,大面積傳播錯誤的資訊。後者則是指有人刻意釋出虛假資訊,為了蠱惑人心、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

「假新聞」(fake news)在英文中又分為兩種:「資訊扭曲」(misinformation)和「刻意資訊造假」(disinformation)。(123RF)「假新聞」(fake news)在英文中又分為兩種:「資訊扭曲」(misinformation)和「刻意資訊造假」(disinformation)。(123RF)

舉例來說,若有天某位名人的死訊突然登上各大報刊,對於消息的最初來源大家都莫衷一是,而身邊人則證實,這位名人還活得好好的,消息不攻自破,這便屬於「資訊扭曲」。這種假新聞通常持續時間較短,社會負面影響力也較低。但有不可忽視的一點,即輕微程度的資訊扭曲容易製造「溫水煮青蛙」效應,讓大眾在低防範度中,被一點一點洗腦。

那麼刻意造假呢?這便是一種高級的輿論操縱手段了,可以通過收買、審查、造假、誹謗等多種手段,甚至無所不用其極,目的也更加邪惡的,對目標人物或團體的傷害力及對事實真相的破壞程度都更勝一籌。比方說,中共為侮蔑法輪功修煉人團體而炮製的「天安門自焚」偽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人們能夠識別假新聞嗎?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對此美國一些研究人員展開了各項試驗,結果令人深思。

消費者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報導稱,某美國製藥公司曾對消費者展開一項關於藥物作用的實驗,結果發現,在被事先告知了某種藥物的效力後,即使該公司後續宣布這種藥物的作用力,並沒有最初宣布的那麼強,多數人仍保持著對藥物效力最初的相信程度。還有一些實驗也出現了類似結果,這便是所謂的「持續影響力現象」(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人們很難改變對一件事情最初的認識。

另外的實驗中,出現了更有意思的現象: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記憶數字的實驗,他們在無提示狀況下,向110位參與者展示了關於四項社會議題的一些資料,然後要求人們通過回憶把數字默寫下來。結果發現,人們更傾向於正確記憶那些「符合社會普遍輿論認識」的數字,如美國對同性戀人群的接受度在上升,參與者們大部分正確記憶了這一趨勢。

而在另一議題——墨西哥移民人數變化上,人們的記憶出現了有意思的「逆轉」:從2007年到2014年,湧入美國的墨西哥移民人數,從每年1,280萬降至1,170萬,而多數參與者們的回答卻把兩個數字顛倒了,呈現出對墨西哥移民人數逐年上升的一種認知。這種現象也印證了美國大眾對此議題普遍存在「資訊扭曲」。

研究人員又更進一步的探究了這種「資訊扭曲」的傳播過程:他們找來三位受試者,每個人無提示的閱讀上一個人寫下的錯誤數字,然後再憑記憶寫下來,傳給下一個人看。到最後一個人時,2007~2014年間墨西哥移民美國的人數增長了460萬人,與事實(減少110萬人)出現了巨大的反差。這說明人們對資訊理解的錯誤會以訛傳訛,不斷增大。

「這說明一個問題——我們不僅要擔憂假新聞流傳過程中的負面影響,更要留神自己是否已成為了傳播假新聞的一員。」俄亥俄州立大學傳媒博士研究生香農·鮑爾森(Shannon Poulsen)說,「我們每天活在各種片面的看法中而不自知。」

提高識別力 辨別假新聞

上面的實驗案例可以證明,我們的大腦本身就能成為製造、傳播假新聞的來源。那麼在這個充斥著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資訊社會中,我們要如何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呢?

Npr.org網站的作家邁爾斯·帕克斯(Miles Parks)和希爾維·道格里斯(Sylvie Douglis)給出了如下建議:

一、抱著審慎態度流覽資訊

無論是新聞網站、社交媒體還是酒吧裡某個喝得醉醺醺的傢伙漫不經心甩出的一句話,都先不要全然相信是真的。不妨向這個人進一步詢問資訊來源、有無事實可以印證、是怎麼得出結論的,然後再搜索多方資訊管道進行比對,不要急著排斥與你個人意見相反的資訊。

二、理解假新聞的運作機制

社交媒體上發帖的線民沒有義務傳播真相,而且社交媒體本身也沒有這個審查機制,他們就是靠發廣告和熱文,來賺錢和點擊量的。降低你對社交媒體的信任度,會是一種明智做法。

三、富含感情色彩的文字和分歧性話題更應留神

時下最流行的熱門話題中,包含著最多不確定成分,也最容易被安插進虛假資訊。思考思考:是不是人們一談到這件事,感情的按鈕就會被觸動,或者就自動「站隊」?如果是這類話題,閱讀、討論資訊時更應謹慎。

四、做些個人研究

你要對看到的資訊進行思考和判斷,比如它是屬於哪一類的?付費文章還是純新聞?其中的立場是否站得住腳?有一個手機app「Informable」可以使用,幫助您練習辨別市面上的各種資訊來源和寫作文體中隱含的傾向性。

五、遇到假新聞切莫與人爭執

真相固然可貴,但糾正別人錯誤時也要小心謹慎。用謙卑的態度去幫人糾正頭腦中的一些偏見和錯誤認識會更有效。也不要帶著一種鄙視或憎惡的心態去與他們溝通,開放你的好奇心,探尋共同立場並以問題開啟話匣子。指正時盡量在私下一對一交談,或用郵件進行溝通也可。

希望讀者們都能在這個紛繁複雜的資訊世界中,保持清醒、閱讀真相,不被假新聞所誤導或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