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內

「國企」光環不再罩身 台灣投資人恐踩未爆彈

北大方正集團身陷財務困境,截至去年前3季,淨虧損高達人民幣31.93億元。北大方正集團原CEO李友。(大紀元資料室)
北大方正集團身陷財務困境,截至去年前3季,淨虧損高達人民幣31.93億元。北大方正集團原CEO李友。(大紀元資料室)

文/《大紀元時報》台灣編輯部
過去30年中國仰賴借貸、發債獲得經濟快速成長,但如今龐大的債務卻重壓內部經濟,就連昔日頂著國企光環的大型企業也背負著沉重債務。2020年,中國更加嚴峻的債務冰山正在浮出水面……

多數國內外投資機構皆已認定全球景氣已逐漸進入擴張期末端,一旦景氣趨緩,企業獲利下降或市場對企業「以債養債」的手法不再買單,都可能導致高收益債的違約率攀升,進而重擊高收益債市場價格。

中國債券到期達高峰
違約率是高收益債的關鍵風險

尤其是中國企業近兩年大舉發行非投資等級美元債券(又稱高收益債、垃圾債),其規模又再度創下了新高紀錄。根據美國數據供應商Dealogic數據顯示,2019年新興市場所發行的1184億美元計價垃圾債券創歷史新高,其中有一半比重皆來自中國,使得中國已連續兩年超越拉丁美洲成為全球最大垃圾債發行國,又以房地產業者發行量最高。

隨著債務的償還日正逐一到期,恐怕只會有更多中企無力償還貸款。根據彭博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國約有規模21億美元、殖利率至少達15%的境外票據將在3月到期,例如中國恒大集團(Evergrande Group)推出的美元債券,面值就高達72億美元。但以現今中國的經濟狀況,能否如期還款,或是再借新債投資也成為疑慮。

投資銀行野村發表報告也指出,自去年第4季起的未來一年內,中國平均每季有407億的美元債務到期,且預期今年第二季將是還債季度的高峰期。

小標:天津物產爆20年來最大國企債務違約
令中國頭痛的是,中國國企的債務壓力也炸了鍋。去年12月,天津市政府控股的國企──大宗物資貿易商「天津物產」,宣布對12.5億美元(約380億台幣)海外債券進行重組,不但導致許多投資人遭受巨額損失,同時這也是中國近20年來最大的國企海外違約案例。

而就在天津物產債務違約事件爆發之後,國企接連開始觸發骨牌效應。今年2月18日,中國最大的校辦國有企業北大方正集團,包括旗下上市公司方正證券、方正科技、中國高科、北大醫藥皆公告「被聲請債務重整」,已由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教育部、金融監管會和北京市組成「方正集團清算組」。

北大方正集團身陷財務困境,截至去年前3季,淨虧損高達31.93億元人民幣;且據資料顯示,近三年來北大方正集團的資產負債率皆在80%以上,總負債已超過3000億人民幣,其中有息負債也達1900億人民幣。

北大方正先是在2019年12月1日債務到期時無力償還人民幣20億元的債券,隨後說服債券持有人將償付截止日期延長至今年的2月21日,但至今依舊未能償還。若是這筆境內債券構成實質性違約,恐將觸發29.5億美元的境外債券發生交叉違約的連鎖反應。

小標:北大方正破產重組,台灣投資人恐踩中大地雷
根據TAROBO大拇哥投顧的資料顯示,國內約有超過30檔境內外基金買進方正公司債,其持有比例約占各檔基金2%以下,進一步觀察持有方正公司債比重前十檔,又以野村投信為最大宗,光是旗下就有7檔基金持有。

其中,野村六年階梯到期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持有方正公司債持有1.52百萬美元(約4620萬台幣)占整檔基金規模比重最高,大約占1.98%(持債更新至2019/09/30)。

對此,野村投信表示,該檔基金持有方正公司債占整檔比重已在2019年底下滑至1%以下,至於即時的持股明細則依照法規無法對外公告,強調投資團隊的基金經理人將會依據每日市場狀況,個別因應調整持債投資組合。

台灣債券市場22檔基金持有紫光債比重1%以上

但事實上,北大方正的債務違約恐怕僅是中國債券風暴的冰山一角,同樣具有校企背景的清華紫光集團也「債台高築」,不少投資人也擔憂紫光是否將會步入北大方正的後塵。

去年11月1日,美股一開盤中國清華大學100%持股的清華紫光集團,其發行的2023年到期、票息5.375%的美元債券一度暴跌超過10%,創掛牌以來歷史最低以及最大盤中跌幅,陷入空前債務危機,引發投資人恐慌。

根據紫光集團2019年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底為止,公司資產總計約為2741億人民幣,負債總計2020億人民幣,資產負債率已達近74%;負債中包括長短期借款和應付債券的有息負債共計1656億人民幣,其中一年內到期的有息債務餘額約 581億人民幣

而國內有多少的境內外基金持有紫光公司債?根據TAROBO大拇哥投顧統計,約有22檔基金持有紫光債占個別基金淨資產價值1%以上,其中又以安聯投信合計持有59.29百萬美元最多。

以持有紫光債比重前十檔基金來看,持有比重大致約落在1.59%~3.66%,其中,野村亞太新興債券持有占比約3.66%最高,其次是瑞銀亞洲高收益債券約3.45%;另外,包括野村中國境內新興債券、施羅德中國高收益債券、安聯亞洲靈活債券、群益中國固定收益傘型基金之群益中國高收益債券證券等基金,持有紫光債比重也皆落在2%以上。

中國華融也爆債務危機?台灣投資人心驚驚

然而不僅是北大方正、紫光集團等校企面臨財務危機,焦點轉到另一頭,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首的「華融集團」,前黨委書記兼董事長賴小民,2018年4月因貪污落馬,公司也驚傳爆發財務風險,引發台灣金融業恐慌,因為台灣也有境內、境外等高收益債基金持有華融公司債,目前雖然沒有違約,但恐慌依舊持續蔓延。

根據調查,境內基金持有中國華融債券也多達近30檔,其中凱基投信發行的凱基2024到期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持有華融債占整檔基金比重達5.46%最高,持有金額約4.28百萬美元(約1.29億台幣),且截至今年1月底為止,華融公司債為該檔基金的第一大持股。

其次,富邦多元收益Ⅳ傘型基金之富邦三年到期亞洲美元債券基金、凱基六年到期新興市場債券基金、景順2023到期優質新興債券等基金,持有華融債比重也同樣雙雙超過4%以上。

不過,凱基投信表示,2019年10月國際信評公司穆迪將中國華融之發行人展望,由原先的負向調整為穩定;而且2019年6月國際信評公司惠譽也維持信用評等為A,主要反映未來展望為穩定發展,因此從近期兩家信評公司的評估報告可以看出該公司信用品質仍穩健。

凱基投信強調,中國華融的財務仍可自行融資,並無出現流動性之狀況 ,因此可以看到2019年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債券價格表現相對平穩,未來也將持續關注華融資產管理的信用狀況,並持續監控管理帳上部位。

學者警告:中國債務危機恐引發系統性風險

面對債券基金潛藏的違約風險,大拇哥投顧首席分析師黃建中則指出,基金持股明細揭露資訊雖然通常是屬於「落後指標」,但一般而說基金經理人一旦持有債券之後,通常並不會有大幅的調整操作,即便資訊落後半年,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也提醒,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對於企業債券違約處理的方式為「剛性兌付」,也就是由政府出面買單,讓企業不至於出現倒閉,但從2019年開始,人行及相關政府單位處理企業債券違約事件,已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因此也讓中國企業的債務危機已浮上檯面,如果政府不出手拯救,「我們擔心的是,會產生所謂的系統性風險,就像大風吹一樣,一吹全部都倒了。」

殷乃平也毫不客氣地評論,「2020年的高收益債就是『最高風險債』。」他指出,由於全球皆處於低利率環境,甚至出現負利率,造成全世界債務過高、企業負債大幅膨脹,因此債務危機將成為下一個金融海嘯的引爆點,而大家也擔憂,中國大陸將會是第一個全世界引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