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成語典故】「五十步笑百步」兩個都是輸家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由來,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其實兩個人都是退卻的逃兵,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後來比喻自己和別人犯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些,卻譏笑別人。(圖/志清)
「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由來,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其實兩個人都是退卻的逃兵,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後來比喻自己和別人犯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些,卻譏笑別人。(圖/志清)

文/容乃加
「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之口,典故來自《孟子.梁惠王上》,出於孟子回答梁惠王問題時,反問他:「你說,百步真的不如五十步嗎?」孟子這樣反問梁惠王的用心何在呢?

時間回到西元前4世紀,那是戰國時代初期。梁惠王,就是魏侯罃(音同「嬰」),即魏惠王。他是魏武侯之子,魏國的第三代國主,生於西元前400年。惠王九年(西元前361年),遷都大梁(河南開封東南),以便進取中原謀取霸業。梁惠王在位的幾十年間常常與他國發生征戰。

《史記.卷四四.魏世家》記載:「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說惠王以厚重的禮物,態度殷切招聘賢人。惠王見到孟子來到,就問他:「你這位長者不遠千里而來,將給我國帶來什麼利益?有什麼富國強兵之計嗎?」

這次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一個疑問:「我對於國家人民,算是盡心了吧!當河內歲凶收成不好,我就把河內受災的人民移到河東去,河內還有些老人小孩走不了的,我就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當河東鬧饑荒的時候,我也一樣這樣救災。而鄰國的王並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也不見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見增加,這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戰場上,戰鼓咚咚響起,兩方的士兵一鼓作氣,短兵相接。不多時,敗方的士兵,丟了盔甲拖著刀槍,趕緊逃命。有的人逃了一百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這時如果有個逃了五十步的士兵譏笑別人膽小怕死逃了一百步,你說他這樣說對嗎?」

梁惠王說:「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同樣也是逃啊!」

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這個道理,怎能希望你的百姓會多起來,怎能寄望你的國家會比鄰國更具有吸引力呢?」

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由來,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其實兩個人都是退卻的逃兵,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後來比喻自己和別人犯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些,卻譏笑別人。

孟子舉了這個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用來譬喻梁惠王之國和鄰國同樣都沒能做到行王道以養民,鄰國的王不能體恤人民,而惠王救災的措施也僅僅是人民遇到大災荒給行些小惠罷了,如果以此笑彼,就像是戰場上那個「五十步笑百步」的士兵。

梁惠王為了爭霸,頻頻讓人民捲入戰爭,不顧養民以時的活計,所以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來勸誡他,要真正地實施王道。

孟子勸他說:「如果能讓百姓不違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時,則年中穀物豐登不可勝食;不以密網捕魚,則魚鱉不可勝食;若在秋天才入山林砍樹,則材木不可勝用。這一來,人民才能好好的養家活口、殯葬送終,生死大事無憾無憂。人民生活無憾無憂,這是王道的開始,然而,大王給人民施的小惠,無法讓人民生活無憾無憂,離王道太遠了。」

孟子又舉例說:「有富人家的豬狗吃人的食物,吃的比窮人好,然而大王不知制止,也不知檢討施政哪裡出了問題;路上有餓死的人,然而大王沒有想到要開倉廩救濟貧困,看到有人民餓死,只是說:『不是我的錯,是凶年穀物收成不好造成的。』這樣的為自己脫解,何異於用尖銳的兵器殺人,然後說:『人不是我殺的,是被兵器殺死的。』大王如果不為自己的施政找藉口,不怪罪凶年穀物歉收,那麼天下之民就會來歸了。」

所以說,五十步之流也好,百步之流也好,兩個都是輸家,都是「王道」的逃兵,離真正的王道太遠了。梁惠王也未能真正聽進去孟子的勸誡,所以主掌魏國的幾十年間,魏國也由盛轉衰。

事實上,不管是五十步或是百步,兩個都是輸家,更是「爭逐」之戰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