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副刊文學

那些五分埔的老故事

臺北五分埔商圈。( Tianmu Zhan/Wikimedia Commons)
臺北五分埔商圈。( Tianmu Zhan/Wikimedia Commons)

文/葉倫會
「五分埔商圈」位於臺北市信義區東部,面積約4公頃,即松山路以西的五常里東側、五全里東側及四育里、四維里間,範圍為忠孝東路五段、松山路、中坡北路和松隆路間。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及松山新店線的松山站通車後,到五分埔的交通變得更加方便。

五分埔週邊的小公園。(攝影/楊子樊)五分埔週邊的小公園。(攝影/楊子樊)

五分埔地名的由來

清朝,五分埔是原住民平埔族麻里錫口社的活動範圍。1769年,福建安溪的何、周、沈、杜、李五姓人家合股,向平埔族人買下縱貫鐵路以南至忠孝東路五段、松仁路以東至中坡北路一帶的荒埔,因為五姓合股購買故以五分埔為庄名。隸屬於大加蚋堡,北與錫口街為鄰,西邊為興雅庄、三張犂庄,東邊為後山陂庄;中後山陂庄、中陂庄,東南邊為後山庄。

白天尚未營業的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白天尚未營業的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

1901年11月,五分埔庄隸屬臺北廳,編為第六區。1906年1月,第五、六兩區,即五分埔和錫口庄合併,改名錫口區。1920年,五分埔庄改制為「五分埔」,隸屬於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廳,下轄小字竹巷尾及永春坡。1938年4月,松山庄併入臺北州臺北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五分埔隸屬松山區,劃為五全、永春2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為12區,五分埔被劃至信義區。

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

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

地方善人捐地興學

五分埔土地貧瘠且不宜農耕,有:「五分埔土黏,五分埔查某不廉」的俗諺。先賢篤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行有餘力時,捐地、捐錢作為興學之用,捐出的土地稱學產地,又稱學田,最早文獻始於宋朝民間,由地方仕紳興學、助學之機制;清朝,熱心人士捐獻五分埔的田地興學。1949年,學產基金及學產地改組,隸屬臺灣省教育廳,現為教育部。

五分埔商圈內的信仰中心。(攝影/楊子樊)

五分埔商圈內的信仰中心。(攝影/楊子樊)五分埔商圈內的信仰中心。(攝影/楊子樊)

五分埔地區以五分埔為名的單位,最早是1847年設立的五分埔土地公廟,陸續有五分埔商圈、五分埔派出所、中華電信臺北市信義區五分埔服務中心門市、彰化商業銀行五分埔分行、五分埔公園。五分埔公園是臺北市717座公園之一,除扮演附近居民休憩場地外,也解決到五分埔商圈居民停車和上廁所的問題。

精神療養院與豬寮

1920年代的五分埔遍布稻田。1929年,興建私立精神療養院「養浩院」,加上當地有豬哥寮,而有「五分埔要吃痟,肖病院兼豬哥寮」的俗語。

清朝,臺灣沒有精神醫療的記載,為收容路倒、無家可歸的病人(包括精神異常者),確保市容暨維護治安,只有類似「養濟院」的民間機構。1905年,臺北市萬華區出現了第一間私立精神病患收容所「仁濟院」,病房採「禁閉式」,據聞其隔離病房的設備比監獄還不如。彼時以「隔離──收容──監禁」的方式處置精神病人,以維護社會治安。

最初,多數精神病患的手腳被鎖鏈固定、無法隨意走動。1929年,日籍醫生中村讓創建私立「養浩堂」,為臺灣的第一間私人精神專科醫院;同年臺北的私人「愛愛寮」成立,裡面有「木造籠子」的病舍,用來監禁嚴重的個別精神病患,算是早期的保護室。

1932~1934年,臺灣總督府設立臺灣第一家公立精神病院,在五分埔興建面積11,644坪的「養神院」,即精神療養院,收容100床病人,內有本館、病棟、廚房、官舍、娛樂室、屍室及解剖室等,可與社會隔絕,內需自足地集中管理病人。1945年11月,改名臺灣省立錫口療養院。

從成衣加工到商圈

1958年「八七水災」,臺灣各地災情慘重,臺北市幾乎浸為汪洋,為了安置臺北後火車站部分流離失所的榮民,臺灣省政府撥出五分埔學產地,由國防部、退輔會出資,蓋了1,200間6至8坪的「一樓半」房屋(矮厝仔),讓榮民暫時棲息。

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

白天尚未營業的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白天尚未營業的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

1960年代,隨著臺灣經濟成長,中南部居民紛紛到臺北謀生,許多彰化縣芳苑人群聚五分埔,租下榮民的房子做成衣加工,二樓當作住家和加工場所。不出數年,房舍逐漸由芳苑鄉親接手,他們發展出共購外銷成衣餘下的零碎或滯銷布料,簡單加工接綴成內衣褲、童裝或粗製的工作服,供路邊攤及零售店販賣的商業交易模式,五分埔成衣加工區的名號漸漸拓散出去。

五分埔營業店家。(攝影/楊子樊)五分埔營業店家。(攝影/楊子樊)

至今五分埔仍有許多彰化人,因各人際遇不同,大部分店面易主多次。唯因市集具備傳統風格,臺北市各區有照或流動攤販賣成衣者,大部分以五分埔為主要貨品供應地。

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五分埔商圈。(攝影/楊子樊)

松山饒河街及八德路四段拓寬,中華路違建戶及氣象局前火災戶陸續遷移至此,最多時,近千家成衣業者在此匯集,從事流行且物美價廉的服飾批發、零售,吸引愛美一族來此採購。

因為販賣服飾的商家多,款式來自日本、韓國到泰國,超過千家服飾商店販售衣服、褲子、裙子、皮帶、鞋子、包包等應有盡有,經由追韓劇或日劇的影響,吸引年輕人的注意,成為臺北市最大的成衣批發市場。因為款式眾多、流行,價錢又便宜,很多明星也來這兒依照個人風格搭配,創造引人注目的時尚流行。

五分埔營業店家。(攝影/楊子樊)

五分埔營業店家。(攝影/楊子樊)五分埔營業店家。(攝影/楊子樊)

以1970~1980年代,集中在松山路以東、永吉路以北、中坡北路以西的五分埔與萬華、沙鹿、台南並列臺灣內銷成衣生產與批發中心。原因勞工成本提高,加工廠外移,五分埔的成衣由生產兼批發,改以批發為主,商品逐步由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進口成衣取代。連孕婦裝、童裝、甚至是給寵物穿的衣服都有。

【搶便宜 採買攻略】

每個星期一是成衣市場的固定批發日,來自各地的小販帶著超級大袋子,穿梭在各家商店中,比較衣服品質的好、壞,價錢也在你來我往的喊價中降至合宜價位。惟對新手來說,到五分埔批貨前,最好先逛一圈,鎖定衣服不錯的批發店,進去挑個10來件,批發店最忌只拿兩、三件衣服就說要批價,店家常會以單價販售。

星期一,店員為了應付批貨量大的買家而忙祿,第一次批貨的人不宜星期一去!

台北五分埔商圈。(Wikimedia Commons)台北五分埔商圈。(Wikimedia Commons)

倘去逛、學經驗和練術語無妨,如請店員教你看懂服飾上的批價條碼,基本上是看批價條碼尾數四碼,如果是3499那就是批貨價臺幣(如下同)390╱單買價490,看尾數的第四個碼跟第一、二個碼就是批貨價。店家擔心網拍會破壞行情,賣給網拍的價格會比較高。五分埔每家店規定的批貨量和批貨價都不同,一般批價長版T╱短T市價每件100至299元上下,5件一包批發價325至350元。惟新手不容易拿到真正的批發價。結算時,如果批發量夠多或是交情夠好,還可以要求去尾數或打折。

網購、共構商圈重創五分埔

臺北鐵路地下化後,臺鐵大部分對號列車改以松山車站為起訖站,車次大增。附近的松山路、松隆路及中坡北路陸續拓寬,使交通更為便利,吸引批發商大量聚集。2000年,捷運板南線通車到昆陽,於五分埔旁設後山埤站,交通更為便捷,使其成為大臺北地區民眾逛街購衣所在。

2010年代,隨臺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延伸,松山火車站地下化,位於火車站南側的五分埔和北側的饒河夜市商圈連成一片,加上捷運松山線通車設站,逐漸共構成大型商圈,惟來無影去無蹤的網路購買逐漸藯為風潮,成為五分埔商圈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