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訪王維洛:三峽工程無法防洪 準備逃生包

旅居德國的著名國土規劃專家、《三峽工程36計》一書的作者王維洛博士。(大紀元資料照)
旅居德國的著名國土規劃專家、《三峽工程36計》一書的作者王維洛博士。(大紀元資料照)

【記者黃芩/德國報導】中國南方多省6月以來連續降下大暴雨,據中共官方數據顯示,華南、華中24個省、直轄市,852萬人次受災。6月17日凌晨,三峽大壩上游、四川甘孜丹巴縣發電站被沖毀及爆發泥石流,三峽大壩是否還能頂住,專家對此表示擔憂。

目前,疑是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黃小坤在微信朋友圈發出「宜昌以下跑,最後說一次」的警告,此消息被多次轉發,引發各方面關注。為此,《大紀元》記者對旅德著名國土規劃專家、《三峽工程三十六計》作者王維洛先生做了專訪,他認為三峽大壩的防洪目標通過實踐檢驗,對防洪根本不起作用。

三峽工程所謂防洪是騙人的

「三峽工程對防洪是沒有用的一個東西,所謂防洪都是騙人的。」王維洛表示,三峽平時正常蓄水位是175公尺,現在三峽水庫水位是海拔145公尺至146公尺之間,海拔145公尺是它規定的三峽在防洪期間要控制水位的位置,這也是對大壩最安全的水位。

三峽上游重慶庫區的寸灘現在水位是海拔164公尺,比下游的146公尺高出18公尺左右。如果為保武漢要發揮三峽防洪效益的話,就要擋住水,不讓往下流,以便武漢的洪水可以盡快流入長江,向東流走。那麼三峽大壩水位就要至少提高到175公尺以上,才能保住下游的安全。

那樣一來,上游重慶市區就會被淹掉。2018年重慶磁器口的水位出現186.92公尺時,三峽壩後的水位是145公尺,兩邊相差41.92公尺。重慶部分市區被淹掉,重慶拉響了紅色或橙色警報。如果大壩水位提高到175公尺,那重慶就危險了,水位就可能達到210公尺。

所以說,三峽水庫根本就不能起到防洪的作用。2019年長沙橘子洲頭江心島上毛澤東頭像都淹到脖子了。

比變形更嚴重的是滲漏問題

三峽工程現在大家比較注意的都是彈性、變形等問題,其實大家忘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滲漏。滲漏問題遠遠比變形要嚴重很多。因為潰壩都是從滲漏開始的。滲漏最嚴重的地方在三峽工程的船閘那裡,那裡是施工質量最差的、位移最大的地方。這個工程是由武警部隊做的。

當時中國水利和水電專家錢正英、張光斗去檢查的時候,就聽說了船閘施工質量很差,他們說是帶著紅牌來的。最後什麼牌也沒抽,因為武警惹不起。2019年中國科學院專家討論的時候,也沒有提到船閘的位移問題。

王維洛表示,三峽船閘的高偏頗是世界上最高的,位移也是最大的。三峽在施工的過程中使用的炸藥量過量,炸藥當量超過炸廣島的原子彈當量,硬炸炸出來的。為了節省時間就用炸藥炸,都省得用鑽頭鑽了。炸得旁邊的山坡體相對來說比較鬆動,這就很危險。在西方國家,比如德國造地鐵是用隧道機鑽出來的,不使用炸藥。

三峽萬一潰堤 中下游直到上海口全部玩完

如果潰壩,主要影響到長江中下游流域,都是比較重要的城市,上海長江三角洲的城市群,中間本來要建的武漢、長沙、南昌中部城市群。中國經濟實力的40%在長江流域。

如果三峽潰壩,首先會把葛洲壩衝垮,首當其衝是宜昌,沙市、岳陽等。三峽如果潰壩,不光是帶來水災,還有二三十億立方公尺的泥沙。泥沙下來的破壞力比洪水要厲害,第一波洪水下來的時候你要能擋過去了,你就活下來了,但是泥沙下來整個生態就破壞了。也許長江就被堵住了,再下來水往哪裡流就不知道了。

在這種情況下,泥沙一旦下來,整個長江中下游一直到上海口就全部玩完。如果能夠躲過第一波洪水,第二波的泥沙危害還不知道要延續多少年,這個後續的危害是很厲害的。

王維洛在接受新唐人採訪中表示:「三峽大壩的危險一直是存在的,潰壩是一直存在的,宜昌以下的人都跑,宜昌以下,一直到上海呢,往哪裡逃?」中國10萬座水庫,每個地方都有水庫,40%以上是不安全的。它們洩洪,潰壩都會造成三峽潰壩的效應,距離水庫越近,造成的危害越大,你說你往哪裡逃?

6月11日中共國新辦召開的水旱災害防禦情況發布會上,水利部官員表示今年的防汛形勢很嚴峻,全民要做好防大洪水準備。他還說,當前共有148條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而中國9.8萬座水庫當中,有一部分存在病險,不能發揮防洪及擋水作用。今年水利部工作重點,就是防範「水庫失事」。

王維洛提醒,三峽大壩上游比下游更危險。中共政府說上游的移民已經安置完畢了,但它建的那些新城,都是不安全的,一旦出現大洪水,那些新城全部都會衝進江裡去。「這是聳人聽聞啊,你要找到解決的辦法,不是逃,你是把那個壩拆掉,你逃,逃哪裡去?長江中下游4億多人、5億人往哪裡逃?沒地方逃!無路可逃!」

王維洛表示,你逃走還不如把大壩全部拆掉,一個人去拆掉一塊兒,它就沒了。

王維洛去年已經提醒,其實三峽大壩早點拆了早點好,拆也很容易,就是把閘門全部打開。但中共不願這樣做,如果現在廢掉,它前面的功績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