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中國禮儀文化】見面禮儀之叉手禮

畫作《韓熙載夜宴圖》內的男子行的是五代、宋朝叉手禮,圖為二位正在行禮的男子。(大紀元資料室)
畫作《韓熙載夜宴圖》內的男子行的是五代、宋朝叉手禮,圖為二位正在行禮的男子。(大紀元資料室)

文/林滿山
談到好禮貌重禮儀,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日本和韓國,但真正的禮儀之邦,卻當屬上古的中國。古代的中國人,守禮重義,崇尚禮儀往來,社會祥和有序,人們恭謙有禮、相處和睦,被世人讚譽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本欄目旨在尋上古先人的足跡,沿禮儀文明的長河,讓大家去領略華夏神傳文化的燦爛和輝煌。

上古中國禮儀文化並非僅指人們的社交禮儀,其範圍涵括了上至國家的政治制度、律法典章,社會的道德倫理、思想文化;下至黎民百姓的做人準則、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規則規範,無不包含在內,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國禮儀文化是自天而來的文明,蘊含著神的智慧,內涵博大精深;「禮」為天的意志,是天道在人間的體現,造化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左傳.文公十五年》曰:「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個人和國家守禮而行,便是遵循了天道,可得佑之,故社會是否祥和有序,國家是否興盛昌隆,全賴於禮儀文化的推行是否得法。對此,先人留下了眾多的論述,如:

《左傳.隱公十一年》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

《苟子.修身》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禮」涵括天地法則,是人們立身行事的準則和規範,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又《禮記.曲禮上》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因而,古代的中國人,懂禮習禮、守禮重禮、敬天信神,在生活中致力於自身品行的修養和提高。

「儀」是「禮」的載體,是「禮」的具體呈現形式,人們在社交生活中所使用的禮節,便是「禮」的一種呈現。見面禮儀既是禮儀文化的表徵,也是社會秩序的展現。本節介紹唐朝的見面禮儀——叉手禮。

唐代叉手禮

叉手禮,又稱為交手禮,是一種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見面禮節,不論男女老少、尊卑良賤,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除用作見面禮外,叉手禮也常在回話時使用,如下屬叉手給上司回話等。

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相交於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和掌部,右手大拇指上翹,站立肅身朝對方行禮;如遇地位很高者,則需下跪向對方叉手行禮。人們在行叉手禮時,可伴隨著口中唱喏,通常多在回話時叉手唱喏。

圖1:唐代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大紀元資料室)圖1:唐代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大紀元資料室)

西元2000年在中國河南安陽市出土的唐代趙逸公墓壁畫群中的侍者圖,就展示了唐代的叉手禮。參見示意圖(圖1)。

與其他見面禮節不同的是,叉手禮行完之後,雙手並不放開,仍可維持在胸前呈行禮狀,用以表示尊敬之意,直至事情完畢。五代顧閎中的畫作《韓熙載夜宴圖》中行叉手禮的男子,便很好地展現了這個情形。

叉手禮是一種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見面禮節,圖為一位行唐代叉手禮的男子。(大紀元資料室)叉手禮是一種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所行的表示尊敬的見面禮節,圖為一位行唐代叉手禮的男子。(大紀元資料室)

五代、宋朝叉手禮

唐朝之後的五代、宋時期,叉手禮的行法與唐代相同,但手勢稍有變化,雖然也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左、右手的大拇指皆上翹,《韓熙載夜宴圖》中所繪的幾位行叉手禮之人都是這種手勢。見示意圖(圖2)。

圖2:五代、宋朝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大紀元資料室)圖2:五代、宋朝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大紀元資料室)

至南宋時,叉手禮的手勢又有所變化,南宋人陳元靚所著的《事林廣記》便詳述了南宋時的叉手禮(圖3):「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圖3:南宋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大紀元資料室)圖3:南宋叉手禮的手勢示意圖。(大紀元資料室)

叉手禮的來源

叉手禮並非出自中國最早的禮儀制度《周禮》,是在朝代更迭的歷史中半途發展而來的禮節。對於它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大多認為其起源於西晉,由外族禮節演變而來。有關的起源說法有:

一說是從西域波斯單手附胸禮演變而成,古代中國人凡事物以成雙成對為佳,行禮也當以雙手為敬,因而單手附胸禮便演變為兩手相交於胸前的叉手禮了。

有說自佛教的叉手法演變而來,《觀無量壽經》曰:「合掌叉手,讃歎諸佛。」,佛教的叉手也是表示尊敬,這種叉手禮節後演變為僧俗通用的俗世禮節,《韓熙載夜宴圖》就繪有一和尚在叉手行禮。

也有說早於漢代就有「叉手」示敬的禮節了,如《後漢書.馬援傳》記有:「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從族乎?」;又如《後漢書.靈帝紀》李賢注引《獻帝春秋》:「(張)讓等惶怖,叉手再拜叩頭。」

在《三國志》、《晉書》、《北史》、《魏書》、《隋書》這些史書中,都有不少關於「叉手」的記載,顯示著叉手禮節源遠流長的歷史。

叉手禮的流行

雖然叉手禮源於何時至今尚未有定論,但據史料記載和出土壁畫來看,叉手禮在社會中的流行始於唐代,是可以確定的。

唐朝以後的五代、南北兩宋時期,叉手禮流行的範圍就更為廣闊了,甚至在宋時的遼、金、夏等北方各朝代,也都通行叉手禮節。

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七十四記有夏國使臣行叉手禮:「夏國使副,皆金冠,短小樣制,服緋窄袍、金蹀躞、皮靴,皆叉手展拜。」

叉手禮行使的盛況,我們也可從詩詞、小說話本的描述中窺見一斑。如:

唐朝詩人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入郡腰恆折,逢人盡叉手。」

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楊志押解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中描寫楊志回梁中書話時,——楊志叉手向前稟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點?幾時起身?」

元未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寫劉備與袁紹會面——玄德乃坐於未位,關、張叉手侍立於後。

叉手禮的行使,歷經唐、五代十國、南北宋、金遼、金、元、明等朝代,走過了上千年的歷史,至明朝完結之後,叉手禮不復再現,在歷史上劃下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