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疫情致「去全球化」 世界貿易減40%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CIPE)創辦人薩利(Razeen Sally)。(記者吳旻洲/攝影)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CIPE)創辦人薩利(Razeen Sally)。(記者吳旻洲/攝影)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中共病毒(武漢肺炎)蔓延各國,全球正經歷二戰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歐洲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CIPE)創辦人拉澤恩.薩利(Razeen Sally)29日表示,這次疫情引發「去全球化」趨勢,預估今年全球貿易會下降40%,經濟緊縮高達20%,推測在疫苗研發普及前,不會看到V型反彈。

今周刊29日舉行「台灣大未來十年新變局」國際高峰會,因受疫情影響,薩利透過視訊演講表示,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全球正經歷1945年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全球經濟、旅遊業都受到極大衝擊。

他表示,預估全世界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會下降5%,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兩倍。至少要到2022年才能恢復去年底及今年初的水準。而在各國經濟表現方面,預估美國經濟成長率萎縮8%、歐洲萎縮10%、英國萎縮10%、中國萎縮5.5%,新興經濟體也萎縮3%,全球經濟呈現同步趨緩現象。

他分析,後疫情時代將存在兩大危機,首先是許多弱勢群眾因為沒辦法在家工作,只能靠社會救濟金過活,因此社會不平等現象將會加劇;其次是75%貧窮國家面臨嚴重債務危機,導致外匯回流會減少、安全網也流失,必須展延債務償還期限,政府也無法負擔起振興方案,例如阿根廷、委內瑞拉等國家。

薩利表示,台灣疫情雖然不太嚴重,也沒有封城或鎖國的現象,但在開發出疫苗及普遍讓民眾使用之前,全球經濟短期內不會看到V型反彈,比較可能呈現漸進式復甦,而且還不排除會有第2、3波疫情爆發。

後疫情時代 全球將出現三大結構性變革

他認為,疫情讓以美、中兩強為中心的地緣政治結構變得更加脆弱,預估即便疫苗問世並普及後,世界也會出現3個非常大的結構性變化。首先是這次疫情中,各國政府有許多代替市場進行的干預性政策,疫情結束後很可能會持續下去,這對自由市場與全球化並非好消息。

他說,政府干預市場的情況增加,會讓保護主義更加盛行,各國貿易可能會出現更多補助、配額、限額的情況,有些特定產業甚至會常態得到政府的救助,例如航空產業等,不利於國際競爭。

其次則是「國家單邊主義」盛行,犧牲「國際合作」的可能性,相較於過去國際間攜手合作度過危機,這次許多國家選擇各自採取行動,醫療物資就是很好例子,這將會持續淡化國際間的合作,世界將進入一個「反全球化」的新時代。

最後則是「地緣政治結構變得更加脆弱」,特別是美中對抗將會變得更加激烈,未來10年或更長時期,過去相對和平的世界秩序將不復存在,地緣政治風險將帶來潛在的經濟風險。他說,接下來全球產業鏈將會出現重大轉變、重新洗牌,產業鏈大量移出中國,不僅是經濟上的原因,更多是因為政治與國家安全的考量。

中共重商主義 與二戰前德日處境相似

他表示,當前世界存在兩項威脅,首先是越來越多的歐美國家盛行民粹主義;第二是中共非常激進的反自由主義,而且當前中共盛行的重商主義,與二戰前的德國、日本極為相似,是透過國家介入經濟,實質上並不是要遵守國際規則,而是將中共的強權投射出來,進而影響國力較弱的國家。他建議,世界各國家必須找到一個既遏止中共,又鼓勵中國參與國際的方法。

台灣應多加自我宣傳 深化國際合作關係

而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會建議台灣該如何因應?薩利表示,建議台灣繼續專注在自身的優勢上,也就是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維持它而非損害它,並強化對於自己國家的行銷,讓世界更加注意到台灣作為一個自由民主政體,所展現出來的價值,抗疫成果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他建議,台灣應該要避免走回過去快速成長時,國家干預、補助產業的老路,雖然台灣輿論對政府抱有期待,但他認為由政府主導最終會損害整個國家經濟。無論是對國內業者或外國投資人,台灣應該提供更好、更開放的經商環境;另一方面,也應該與美國為首的貿易夥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深化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