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前副總統:民主、透明與團結 讓臺防疫「良性循環 」

陳建仁表示,臺灣抗疫能成功最主要是基於「民主、透明與團結」。(記者賴意晴/攝影)
陳建仁表示,臺灣抗疫能成功最主要是基於「民主、透明與團結」。(記者賴意晴/攝影)

【記者賴意晴/臺北報導】前副總統陳建仁週三(9月9日)於「凱達格蘭論壇-2020亞太安全對話」發表專題演講,向各國來賓介紹臺灣防疫的成功經驗時,陳建仁表示,臺灣抗疫能成功最主要是基於「民主、透明與團結」,人民不止願意遵守檢疫措施來保護自己,也願意保護身邊的人,在疫情的挑戰下,展現民主國家可貴的韌性和團結,才得以形成良性循環。

該論壇由外交部與國防安全研究院共同舉辦,因應全球疫情以「半視訊」方式進行,會議聚焦後疫情時代地緣政治的變化、疫情對亞太安全的衝擊與影響,以及台海、南海安全、全球公衛安全與經濟安全等議題。

首先,陳建仁歸納全球在防疫上的七點失誤:一、去年12月病毒現跡中國武漢時,並沒有被妥善追蹤;二、世界衛生組織(WHO)延遲宣布武漢肺炎(中共肺炎)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三、太慢對來自疫區的旅客實施邊境管制;四、追蹤系統不完善,無法識別與病患近距離接觸者;五、封城之際,有些地區並沒有要求社交距離及個人衛生;六、沒有14天檢疫措施,就實施普篩;七、醫療物資大短缺與搶購問題。

陳建仁指出,今年初疫情席捲之際,臺灣展現快速反應、謹慎作為、早期分配、透明治理等關鍵政策,並分析臺灣如何及早管控疫情來源、整備防疫器材如口罩,採取透明、有序的節奏發布政策。

陳建仁舉例,臺灣政府透過科技,與居家隔離、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保持聯繫,並透過科技進行口罩分配工作;陳建仁也說,在臺灣,民眾可以買到最便宜、品質良好的口罩,也為了確保每位國民都能領到充足的口罩,政府組織「口罩國家隊」,共有73家廠商、92條生產線,最後甚至有能力向美國、歐洲與各友邦捐獻超過60萬片口罩。

「透明與公眾信任」是民主制度的產物

陳建仁表示,臺灣之所以能成功抗疫,主要是基於「民主、透明與團結」。陳建仁回憶今年1月的情況,當時指揮中心每天舉行記者會,讓資訊公開透明、消弭假消息。陳建仁表示,此波肺炎疫情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讓人們真正見到民主體制蘊含的資訊開放、公眾信任、有效治理的正當性,同時,他也強調:「透明與公眾信任,是民主的產物。」

陳建仁說:「人民之間互相信任是很重要的,當有透明、公開的疫情消息,政府公信力增加,才能成為良性循環。」還說:「如果臺灣沒有民主意識,(防疫)就沒有機會成功。」

陳建仁指出,根據數據顯示,疫情後的線上消費成長1.8倍,受疫情衝擊的產業如航空運輸業(下滑95%)、飯店旅遊業(下滑90%)、體育娛樂(減少80%)、實體零售(縮減70%),而這些改變,都加速世界各國轉型數位化。

陳建仁提出,有許多運用「科技」在後疫情時代復甦經濟的方式,他表示,後疫情時代協同跨產業的合作很重要,此因素能幫助全世界線上線下的工作,另外,網路安全與創意也能幫助經濟快速復甦。

陳建仁強調,後疫情時代互相協助是復甦經濟的關鍵要素,並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隻身對抗疫情;最後他也說:「臺灣可以幫忙,臺灣也一直在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