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當爸媽這檔事 淺談產後憂鬱

情緒症狀出現的時候,試著認識它、了解它以及面對它,在摸索怎麼成爲媽媽的同時,也練習著好好關注和照顧自己,與孩子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起成長。(123RF)
情緒症狀出現的時候,試著認識它、了解它以及面對它,在摸索怎麼成爲媽媽的同時,也練習著好好關注和照顧自己,與孩子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起成長。(123RF)

文/記者施芝吟
日本藝人竹內結子日前被發現在家中身亡,享年40歲。外界猜測跟產後憂鬱有關,詳細死因仍在釐清當中,但也讓產後憂鬱的話題再度引起熱議。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智婉說,產後情緒困擾原因可能與媽媽體質、產後賀爾蒙變化、生活作息巨變,及社會角色的變動有關。其中最常見的是產後情緒障礙,又稱為Baby blues,研究發現,大約50~80%的媽媽可能在產後3~5天內出現Baby blues,像是沒有原因莫名其妙地哭泣、情緒快速波動、焦慮,這些情形多在2~3週內就會改善,並不需要特別治療。

假設過了2週,情緒都沒有改善,造成睡眠與生活功能大幅的影響,甚至出現負面思考與自殺意念,就必須小心是否產後憂鬱症。黃智婉表示,產後憂鬱症不會自己變好,如果不好好處理,可能對媽媽自己、寶寶、家庭都帶來負面衝擊,甚至是致命的危險。不僅產後,產前或整個孕程,其實都有產生憂鬱症的機會,大約有10~20%的女性在產前或產後一年內的某個時刻可能出現憂鬱症。

媽媽遠離憂鬱 3建議

①能睡的時間盡量睡:由於新生兒的奶量小又尚未建立日夜週期,產後初期一定會遇到睡眠不足的問題,不論是決定全母奶搭配配方奶或是全配方奶,能在休息的時間就盡量休息。睡眠不足,對於成人的情緒控制與記性有很大但暫時的影響,所以不用在意這個時候是否會變笨,能睡就盡量睡,睡好一點反而會改善。

②盡量放寬心:剛生產完的媽媽總是對於孩子的狀況有許多的擔心,像是新生兒臉上各種的疹子,母乳夠不夠寶寶吃等等,這些擔心都可能影響到媽媽的情緒。新生兒由於各種器官、組織都還在適應外在環境,常會出現各種暫時性的狀況,可以在寶寶回診的時候詢問醫師,如果醫師認為正常,放下這些擔心。母乳的哺育問題,雖然母乳的確對於寶寶有諸多好處,但身心健康的媽媽對孩子更重要,不要為了母奶勉強自己。

③請家人幫忙:不論是否坐月子,產後身體的確需要一些時間修復,這時候需要與家人協調家務的分擔,請家人先幫忙,多做一點家事,但此時對於家事的要求盡量放下。

育兒新生活 給爸爸的建議

①開口詢問配偶需要的幫忙:有時爸爸在產後初期還處在一種震驚的狀態,不知道怎麼照顧寶寶,此時很容易造成夫妻之間的爭吵,不要覺得害羞,直接開口詢問配偶需要什麼樣的幫忙,會讓爸爸更快進入這個角色,也能促進親子與夫妻關係。

②主動分擔家務:產後初期光照顧新生兒就已十分手忙腳亂,且作息混亂。如果照顧寶寶,主要是由太太負責,爸爸此時就需要主動多分擔一些家事,對於太太的情緒跟家庭和諧會有很大的助力。

③關心自己的情緒:爸爸也有可能會出現產後憂鬱症的症狀,在照顧配偶和孩子之餘,不要忘了關心自己的身心狀況,多多和配偶與家人溝通、找時間運動與進行一些能紓解壓力的活動,不要把情緒都放在自己心裡。

另外,阿公、阿嬤、外公、外婆應該要尊重寶寶父母的意見,雖然長輩經驗較豐富,可能會提供很多照顧或坐月子的建議,但寶寶父母或許有自己的想法,請盡量尊重寶寶父母的決定,以免影響彼此的關係。

好心情身心精神科診所醫師莊雯淇補充,無論是生產方式的選擇,要不要哺乳、親餵或瓶餵、坐月子的方式或地點、照顧寶寶的技巧等,都有可能成為媽媽與其他家人意見不一致的議題。當中也可能穿插著不少指責性的言語,甚至是「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的輿論,這一切都將成爲媽媽的情緒壓力來源,媽媽在挫折和不被理解的感受之下,衍生出自我懷疑跟自責的想法,再加上習慣壓抑情緒、擔心被標籤化、沒有可討論的對象等因素,進而惡化了憂鬱情緒。

她強調,懷孕過程的照顧也好,產後孩子哺育方式的選擇也罷,很多決定都各有利弊,最好的可能是折衷的方式。唯在溝通過程中,雙方若能多一些同理,並給予一些彈性空間,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效果,當溝通或對話都只剩下辯論與指責時,留下的遺憾與傷害遠比想像中來的更多。

莊雯淇將憂鬱情緒比喻成感冒,需要時就去尋求專業上的協助,不要把它藏起來,就有如一本書的書名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這就是負面情緒而已,並不代表你不稱職或表現不好。情緒症狀出現的時候,試著認識它、了解它以及面對它,在摸索怎麼成爲媽媽的同時,也練習著好好關注和照顧自己,與孩子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