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魏晉選舉】之一:「九品」選官制的建立與作用

曹操病逝,曹丕繼任魏王後,陳群職任吏部尚書,提出了「九品官人法」。圖為清初刊本《三國志》(大魁堂藏版)插圖,魏太子曹丕秉政。(維基百科)
曹操病逝,曹丕繼任魏王後,陳群職任吏部尚書,提出了「九品官人法」。圖為清初刊本《三國志》(大魁堂藏版)插圖,魏太子曹丕秉政。(維基百科)

文/邢天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是九品官人法,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深刻影響了社會的興衰更替與文化走向。士族集團縱橫國政,士族標舉貴族精神品質,享有空前絕後的榮譽和地位。這也是中國在長期分裂大變革時期的一段特有現象。本篇以人才選舉制度為核心,概括揭示九品官人法在每個大的歷史時代用人之面貌,以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九品制由來與建制

漢末天下喪亂,士人四處流徙,以鄉舉里選為基礎的察舉制難以推行。此時,曹操起兵欲匡扶天下,急需賢才,實行「唯才是舉」,另闢新徑。大批名士聚集到曹操軍中。曹操任用清廉正直的名士毛玠為東曹掾,與崔琰一同典選人才。這二人按一定標準評議官吏清濁,選拔清正德才,擯棄虛浮之輩,助曹操拔用了大批名士賢才。曹操及左右屬官都以儉率人,於是天下之士無不以廉節自勵,吏治煥然一新。

漢魏之際的名士,多是黨錮之禍後被禁錮做官的士大夫及其子弟。他們有學識、講求超脫名利的精神氣節,成為受人尊敬的地方精神領袖。他們風行互相品題人物,往往變成了人品的口碑,叫鄉論或叫清議。後來六朝典籍中也經常可見「清議」某人的紀錄,借指政府部門對官吏、備選人才的品評。

出身潁川第一名士之家的陳群,清雅端方,善於識人斷事。曹操打敗呂布攻克徐州後,陳群被起用,參與軍政,深為曹操信重。在任侍中時,統領丞相府東西曹掾屬。陳群選人用人中正無私,曹丕、曹植都以陳群最為有德而深加敬佩。曹操病逝,曹丕繼任魏王後,陳群職任吏部尚書,提出了「九品官人法」。目的是繼續奉行曹操「唯才是舉」的精神,更好地選拔人才。曹丕採納實行。可見,九品官人法草創於曹操軍中,定制於陳群之手。

士人進入仕途,大體上沿用了兩漢以來的察舉、徵辟等方法。有的直接入仕,有的察舉秀孝,還有太學生考試入仕等。示意圖,圖為北京國子監辟雍大殿。(Shutterstock)士人進入仕途,大體上沿用了兩漢以來的察舉、徵辟等方法。有的直接入仕,有的察舉秀孝,還有太學生考試入仕等。示意圖,圖為北京國子監辟雍大殿。(Shutterstock)

九品官人法主要內容:

選擇「賢德有識鑒」的中央二品官,兼任原籍地的中正官。負責訪查本州島郡士人,通過簿世(家世門第)、行狀(才幹品德)、鄉品(中正鑑定品級)三方面評次人才高下,分上品中品下品三類,每一類中再分上中下,共九品。(上品中的一品為虛設,無人能及,因此上品只有二品三品。)中正可委任地方主簿、從事等襄助,對名士或是被舉薦的秀廉等作出品第鑑定。然後,轉呈司徒,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

中正每三年調整一次鄉品,根據德業道義的好壞可升品或降品。用黃紙寫定,藏在司徒府,稱「黃籍」。吏部所授官位必須與品第相符。降品等於免官,升官同時必須升品。中正如果定品違法事實昭彰,朝廷也要追究懲處。但一般不允許訴訟枉曲。

士人得到中正品第的鄉品,只是有了做官資本。怎樣進入仕途,大體上沿用了兩漢以來的察舉、徵辟等方法。有的直接入仕,有的察舉秀孝,還有太學生考試入仕等。

九品官人法存續了漢代鄉舉里選的核心精神,通過中正鑑定對清議鄉論進行制度化。這樣,朝廷可以直接掌握鄉舉里選、促進風化,以避免出現地方豪強操控選舉的腐敗現象。

魏文帝、明帝時,中正都由各郡首長公推「賢有識鑒」的中央官擔任。品評人才優劣,不受家世爵位高低的影響;重視考察鄉論,評審德行與能力;善惡必寫,如實褒貶。因此,品第制度起到了選賢任能以及激濁揚清的警世作用。曹魏人才濟濟,經濟文化各領域都走向興旺。那些在曹魏時代起家的名士、貴族,多身居顯要,在西晉時壯大成為勢族。

西晉「九品官人法」與中正權威

曹魏後期,司馬氏掌握大權,在各州加置大中正,由此出現州郡大小中正。晉武帝登基後,中正改由司徒舉薦任命,州中正也可薦舉郡中正,不再由各郡自主公推。這些變化,使中正威權在手,更容易維護勢族利益。同時,晉武帝在經濟上實行的占田制、蔭客制等制度又給予了勛臣、宗室、先賢以及士人子孫特有的經濟權利。這樣,士宦家族迅速壯大並形成士族階層。與之相對的,則屬於庶族,包含儒生和一般有文化的人。西晉中正品第人才,逐漸只重家世尊卑,不重才德。居上品者,幾乎都是公侯士族子弟。有美稱的士族子弟,往往弱冠就可直接入朝,在皇帝身邊任清淡散官。庶族與地方世族,包括原吳蜀世族,入仕一般只能在州以下任職。當時有大臣批評指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

《聖君賢臣全身像冊.晉武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維基百科)《聖君賢臣全身像冊.晉武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維基百科)

一些大臣上疏請求罷中正除九品。認為西晉中正官才德不如曹魏,定九品「愛憎由己、高下任意」,威權難以監管,「廉讓之風滅,苟且之俗成。天下訩訩,但爭品位,不聞推讓。」但晉武帝沒採納。實際上,儘管晉惠帝時上品已被士族貴族壟斷,但高官並非清一色士族,仍有不少庶族。一些有識見的大臣如劉毅等,為大中正時,仍以才德優先擢拔良才;司徒張華,為了不失去清廉謙退的寒門人才,力使朝廷下詔徵辟了一批「履道的寒素者」為二品,不看門第。

九品制在西晉時出現了損政敗俗等問題,沒有更好的制度取代它,只能在選用中正官上求得改善。以今天的標準比較,當時社會的文化道德還是很強的,社會輿論比較自由,對士族主流的自律都有積極影響。客觀上看,九品官人法並未腐朽不堪。這也是它能延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