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品味生活

房子大小不是問題! 整理重點:家人空間

給叛逆期的孩子自己的空間。(Shutterstock)
給叛逆期的孩子自己的空間。(Shutterstock)

文/鄭熙淑 譯者:黃莞婷
「你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往往在猶豫片刻後,會轉移話題。

這是幾個月前發生的事。我造訪了一位委託人的家,那是一個因為衣服多到爆炸而大感頭疼的家庭。雖然家裡只有夫妻兩個人住,但雜亂無序的衣服多到讓衣櫃的門關不起來。衣服塞滿了衣櫃,更甚者,衣服散落在床上、沙發和地板上。家中的各角落都有一座衣服山,幾乎都是委託人的衣服,而委託人先生的衣物數量,則不到她的1/3。

「家裡沒地方放衣服,雖然我們想過搬到更大的家……」

「問題好像不是出在房子的坪數大小。」

我內心偷偷地嘆氣,這不是搬到大房子就能解決的問題。其他房間的情況也差不多,有一個房間直接被當成衣物間,開放式的掛衣架擺成了「ㄈ」字形。

委託人表示,一看到堆積如山的衣物就很有壓力,家醜不可外揚,招待客人到家裡玩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委託人有心整理,奈何事與願違。隨著時間過去,她逐漸變得自暴自棄,先生也因家裡亂,時常發脾氣,整理變成了夫妻吵架的最大原因。委託人因為自己不擅整理,充滿了內疚,自信感煙消雲散。

解決這種情況的方法只有一個:委託人必須意識到自己占據了多大的空間,並且要創造給先生的空間。這個家庭的整理首要之務是「減少委託人的東西」,這樣才能為先生創造收納衣物的空間。

在我和委託人討論整體家具布置和動線之後,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整理,格外費心在安排先生的空間上。

隔天下午,委託人致電我,表示早上先生去上班前,打開衣櫃看到井然有序的白襯衫,嚇了一大跳。不只如此,先生看到擺放整齊的西裝和領帶,用感動的目光看著委託人,輕快地說:「今天想吃什麼?要不要出去吃?」先生上班的心情變好,而委託人因為先生的一句話更加開心。

擁有自己的空間,回家才有歸屬感

我在整理諮商時的原則之一,是創造每個家族成員各自的空間。從上述諮詢案可以知道,我特意創造了委託人先生的專屬空間。所謂的專屬空間,不是一定要給委託人先生一個房間或一個獨立的空間,而是至少先生下班回家,有一個放公事包或皮夾的地方。真的沒辦法,至少整理出一格書櫃或一個抽屜,專門放先生的東西也是一種創造空間的技巧。

衣服太多是多數家庭面臨的難題。整理的第一步就是清掉不會再穿的衣服。(Shutterstock)衣服太多是多數家庭面臨的難題。整理的第一步就是清掉不會再穿的衣服。(Shutterstock)

比起放東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屬於對方的地方」。家裡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和空間,就算在家的時間和其他家人相比較少,也能覺得家是一個感到舒服、想親近的空間。

就像創造屬於先生的空間一樣,創造太太的空間也很重要。每當我提到屬於太太的空間時,很多主婦會表示自己不需要另外的空間。沒有人不需要自己的空間,除了讓身心休息、吃飯睡覺的空間之外,每個「人」都需要另一個空間。不管有沒有工作或休閒生活,都要有一個不是給某人的太太、某人的女兒,或是某人的媽媽的空間,而是給身為「人」,也就是自己的空間。

那個空間不必如同咖啡廳般也沒關係,即便是客廳一角或廚房角落也好,像我會把正在閱讀的整理相關書籍放在廚房水槽上方,把那裡作為我的空間使用。一個不是正規的空間,卻能讓我完全專注在自我的地方;一個在結束忙得暈頭轉向的工作之後,能好好整理自己,制定日後計畫的地方。

近來許多家庭會以孩子為中心,在全家人的共用空間放置擺滿童書的書櫃,廚房裡也放滿孩子的藥、餅乾和兒童專用餐具,家中每個角落都是孩子的東西,甚至連主臥室也堆滿了孩子的衣服。孩子還小時,不得不和父母共用空間,等孩子長大到擁有自己房間時,就需要自己的衣櫃。孩子約莫長到6至7,就會打開衣櫃幫自己配衣服。

父母必須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如果媽媽按自己的喜好布置孩子的房間,孩子對自己的房間便不會有感情,萬一媽媽無微不至地呵護孩子到長大成人,孩子會變成一個無法做選擇的人。最近的孩子叛逆期來得早,大概國小中年級之後,就會變得敏感。叛逆期的孩子極需自己的空間,不願意被別人妨礙,企圖從他人的視線解放。

幸福的家庭,無疑地源自於一家人共享的時間和空間,然而,家人們同時也需要個人的時間和空間。享有幸福家庭時光的前提是,個人也享有自我的幸福時光。在保障獨立空間的同時,家人們也能有待在一起的空間,無論何時都想要回去休息的地方才是家,不是嗎?不管再大的房子,不論是父母、孩子或任何人,獨占空間都不是件好事,如果是四口之家,就該藉由整理創造出4個人的專屬空間。

——摘編自《因為整理,人生變輕鬆了》,聯經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