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雙標對付川普 《華日》揭造假手法

圖為2018年9月22日設置在白宮前的「真相」(truth)冰雕,其作者旨在傳達假新聞之下,「真相」正逐漸消融。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OLIVIA HAMPTON/AFP via Getty Images)
圖為2018年9月22日設置在白宮前的「真相」(truth)冰雕,其作者旨在傳達假新聞之下,「真相」正逐漸消融。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OLIVIA HAMPTON/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賴意晴/編譯】美國國會1月6日發生騷亂事件,起因仍在調查中,而美聯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卻直接將責任歸咎於現任總統川普,並以「暴民」(rioter)、「暴動」(riot)字眼為事件定調。《華爾街日報》近日批評,這些主流媒體罔顧媒體專業,以雙重標準「善待」拜登,扶持其上位,同時揭露美聯社掩護左派暴行的編輯臺黑幕。

該文章由《華爾街日報》編輯委員會成員、前美國總統小布希文膽麥格恩(Bill McGurn)撰寫。他抨擊多數美國主流媒體對拜登次子韓特(Hunter Biden)的「電郵門」醜聞,輕描淡寫甚至視若無睹,社群媒體推特、臉書甚至出手箝制消息傳播,雙重標準「善待」拜登。

文中提及,部分媒體在2016年川普競選時,就以偏頗報導對付他,但事實證明,這仍無法阻止川普勝選,於是,2020年的新聞界有個不言而喻的規則,就是「絕不刁難拜登」。

對於1月6日的國會騷亂事件,即使事件仍在調查中,美聯社、CNN、《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卻已將此事定調為川普所引起;然而,這些媒體對去年「反法西斯主義運動」(Antifa)、「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BLM)等左翼分子襲擊川普支持者的暴行,幾乎完全沉默,雙重標準引發爭議。

麥格恩認為,從去年5月間前參議院職員李德(Tara Reade)指控拜登1993年性侵她開始,一些美國媒體就以「不見」、「不聞」、「不言」手法處理有關拜登的醜聞,《紐約時報》是在李德提出指控19天之後才跟進報導,但2018年川普提名出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被一名叫史威尼克(Julie Swetnick)的女子指控性侵時,《紐時》當天即報導。

麥格恩指出,記者的天職是追問難題,即使冒著被討厭的可能也應當要堅持。他指出,去年10月中拜登與川普分別出席市民大會(Town Hall Meeting)式問答會,川普面對的是國家廣播公司(NBC)主播的連環抨擊,拜登則與美國廣播公司(ABC)主持人「閒談」;拜登去年5月失言稱黑人不支持他就不算黑人,記者沒有追究,但卻經常要川普譴責白人至上主義者。

美聯社編輯臺黑幕曝光

去年8月底,一位據信川普的支持者在波特蘭街頭被Antifa或BLM左翼激進份子槍擊後死亡。《華爾街日報》透露,美聯社9月間即修改內部編輯臺原則,要求其記者在報導波特蘭、威斯康辛州基諾沙市(Kenosha)等城市街頭的搶劫、縱火、暴力和不法狀況時,不要用「暴動」(riot)字眼,而應該用「不安」(unrest)取代;美聯社甚至對記者使用「打劫」(looting)一詞「感到不滿」,原因是川普用了這個字眼描述左派示威者的惡行。

麥格恩還點名,號稱百年大報的《紐約時報》,在2016年總統選戰最激烈期間,頭版新聞竟出現了〈在川普時代,新聞客觀是美國人承受不起的奢侈品〉(In the era of Donald Trump, press objectivity was a luxury America could not afford)的離譜標題。

麥格恩文末引述美國作家海明威(Mark Hemingway)的一段評論,來總結他看到的媒體處理拜登新聞的手法──「就好像看到某人要確保一個3歲小孩贏得糖果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