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副刊文學

【貫明專欄】雲竹頌

古人有「君子比德於竹」的名言。(Fotolia)
古人有「君子比德於竹」的名言。(Fotolia)

文/貫明
步入中年之後,逐漸遠離了大都市的喧囂,對電影和電視等現代傳媒工具也完全失去了興趣。一有閒暇,便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觀雲登山,望海賞竹。細數百看不厭之物,卻只有兩件:一件是天上的白雲,另一件是地上的翠竹。

經常遙望白雲,這是因為觀雲可以陶冶豪壯情懷,忘卻世間的憂愁與煩惱,每當細讀古詩中的「雲」,我感覺它往往與歸隱、修行連結在一起。唐代大詩仙李白不僅愛山,他對白雲的觀察也很細微,「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極其空曠寂寥的世界。

與巍峨的高山相比,潔白的祥雲是古代詩人們的另一個精神家園。唐代賈島在《尋隱者不遇》中說:「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詩人尋訪的隱者是一位採藥、濟世救人的修道人,這首問答詩,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表達了詩人對修道者的敬佩;宋代魏野也在《尋隱者不遇》中說:「採芝何處未歸來,白雲滿地無人掃」,詩中描寫的白雲滿地的草屋,給人一種入仙入境的感覺。而我在幼年時代就能背誦的唐代來皓的七絕詩《雲》更清晰地描述了白雲的特性:千形萬象竟還空,映山藏水片複重。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

翠竹則是植物中高雅、純潔、虛心、有節的象徵。翠竹風過不折,雨過不汙,不畏嚴寒,也不懼炎熱。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劍拔十尋,枝摩蒼天。古今之人常把梅、蘭、菊、竹合稱為四君子,在北風凜冽、萬物凋零的時刻,仍然能迎風傲雪,堅韌不拔,不懈的向人們傳遞著春天的資訊。因此古人有「君子比德於竹」的名言。

「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與千古隱士陶淵明喜歡菊花和桃花相比,千古文豪蘇東坡則特別鍾情於翠竹。很少有人知道,蘇軾對竹子的喜愛,在其生涯之中,隨處有竹,隨時見竹。翠竹是蘇東坡人生中一個不可缺失的夥伴,也見證了他一生中的坎坷,因此他的詩文之中處處都有翠竹的修身纖影。其《於潛僧綠筠軒》流傳千古,「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東坡一生對翠竹情有獨鍾。在他看來,士人食宿貧苦一些無妨,但是其精神修養卻絲毫不得馬虎。他屢次在官場被貶,物質生活極度匱乏,居住環境也極其艱苦,消息閉塞,舉目無親,四周只有茂密的竹林。然而,他與竹為伴,以特有的豪情,將翠竹視為自己精神的寄託與品格的象徵。

「今日南風來,吹亂亭前竹。低昂中音會,甲刃紛相觸。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風霽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籬菊。此君知健否,歸掃南軒綠。」默讀蘇東坡《竹》中的詩句,我的思緒完全進入了他的精神世界,那是一幅完美的風景圖畫:一二知音,一處風景(上有白雲,下有翠竹)和一杯清茶,三兩句會心之語,神思共遊方外。(文章授權刊登於臺灣《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