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KY股頻暴雷 專家:問題在監理不足

證交所董事長許璋瑤說,據現行9大警示指標,有20家KY公司列入警示。資料照。(記者陳柏州/攝影)
證交所董事長許璋瑤說,據現行9大警示指標,有20家KY公司列入警示。資料照。(記者陳柏州/攝影)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近期屢傳KY股暴雷,立法院財委會委員上週對此展開質詢,證交所也說,目前有20家KY股遭到示警,外界解讀現在恐不是最壞的情況。股市專家建議,錯不在KY股,而是針對個別公司的監管、審計力道不足,而目前中國經營環境不如以往,也是近期KY股暴雷的主因之一。

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為止,上市櫃KY公司共計有109家,若是以營業總部區分,有78家總部位於中國,僅有31家則是來自非中國地區。換算下來,超過七成的KY公司營運總部皆位於中國。

證交所董事長許璋瑤也說,據現行九大警示指標,有20家KY公司列入警示。原因包括:部分公司是因股價高,超過本益比標準,但多數公司是由於財務獲利狀況出現衰退,或是債務償還能力堪慮而遭警示。

近期多名立委在立院質詢時,要求政府加強監理,甚至有人建議,應揭露KY股董監事名單和國籍。也有立委提到,KY股較大的爭議是,主管機關無法進行「實地查核」,建議金管會「強制」會計師必須實地查核。

義守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兼EMBA執行長李建興受訪時說,一般而言,公司掛牌上市可追溯三個地點,第一個是營運地,包括: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公司,雖在海外掛牌,但主要營運地在中國;另一個是公司註冊地,包括在開曼群島註冊的公司;再來則是掛牌上市的地點。而KY股,則是指註冊地在開曼群島並來台灣掛牌上市的公司。

李建興說,香港金融市場的規定是,註冊跟營運地不一定要在香港,只要可讓香港監管單位進行實質的監察,公司可以提供出完整的財報與接受監理,香港交易所就會允許這樣的公司上市。由於有這樣的環境,使得香港的金融商品種類較為多元,也是讓香港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推手。

他認為,台灣的金融市場還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首先必須有一定的開放程度,但同時政府單位也要確保對公司的監理,「KY股開放的大方向,應該是對的。」

李建興說,目前發現,相對於本土或TDR上市的公司,KY股經營失敗的比例比較高,這就是政府要努力的事,必須重新檢視審核標準、監理標準,「什麼資格才可以來台灣上市,上市後又要怎麼監理,要盡量避免發生這樣(KY股暴雷)的狀況。」

他進一步說明,對於台灣本地的公司,包括會計師、審計的外部監理的成本比較低,而且審計的次數與深度都是足夠的,但對於註冊於海外的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實際進行查看與審計的難度就比較高,對此,政府必須提出政策與配套,並參考國外的經驗,提升監理與查核的能力。

由於暴雷的KY股,包括:康友-KY、英瑞-KY、VHQ-KY等,都是在中國端的營運出狀況,對於此共通點,李建興認為是「骨牌效應」,有較高比例的KY股營運資金來自中國資金的挹注,最近出狀況,可能代表在美中貿易戰跟疫情之後,中國企業的營運品質往下掉,「中共優先顧本土廠商,有餘力才顧你那邊(台商),抽資金會先抽別人的當作自己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