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台中

食蟹獴作客科博館植物園 「獴」樣令人憐惜

這隻食蟹獴喜歡在植物園水池旁的沙灘活動。(科博館提供)
這隻食蟹獴喜歡在植物園水池旁的沙灘活動。(科博館提供)

【記者賴瑞 /臺中報導】被列為二級保育類動物,也是溪流生態指標的淺山動物食蟹獴,罕見現身於科博館植物園園區內,讓館內專家與研究人員相當訝異與興奮,除架設監視器、自動相機與聲景錄音機,以影像與聲音等紀錄器材監控食蟹獴的活動情形之外,特別委請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的專業協助,於本月22日順利讓這位體重約2公斤的雄性嬌客食蟹獴回歸自然環境。

食蟹獴捕食之非洲大蝸牛食蟹獴捕食之非洲大蝸牛(科博館提供)

科博館代理館長黃文山致詞時提到,對於這隻食蟹獴的來訪,有私心及擔心,私心希望牠能繼續生活在植物園,卻也擔心牠的食物是否足夠,流浪貓狗來訪時是否會咬傷牠等。科博館生物學組陳志雄科長也呼籲民眾切勿放生動、植物,避免不當的餵食行為,造成園內生物群眾的改變,共同守護植物園生態環境。

科博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陳彥君說,這隻食蟹獴個性相當溫馴,和園區內經常出沒的動物和平共處也不怕生,它大多以園區內非洲大蝸牛為食,活動範圍內出現多被咬破的蝸牛空殼,及沾有碎蝸牛殼的石頭,也曾見到牠進入水池邊緣疑似捕捉螺類、蝌蚪、蛙類、小魚等,休息時則會躲進園區內的珊瑚礁岩洞中。陳彥君認為植物園區內植有多達400種本土原生植物種類且水源穩定,以保育取向的管理方針讓整體園區生態自然而豐富,園區入口大水池畔淺灘滿布著蝌蚪與幼蛙,這些都可能是造成食蟹獴待在植物園區內棲息,覓食近三週的主要原因。

科博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陳彥君說明食蟹獴的習性。科博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陳彥君說明食蟹獴的習性。(記者賴瑞/攝影)

陳彥君表示,植物園區面積僅4.5公頃且位居鬧區,並無任何安全生態廊道可供食蟹獴連繫其族群。經專家研判,無論天然的食物或活動空間均不足,倘若接觸流浪貓狗、飼料或糞便等,深怕有營養偏差與罹患共通疾病等問題,因此在完成牠的身體狀況與性別檢查後,讓牠回歸其自然的棲息環境,達到保護野生動物的目標。

食蟹獴喜歡在植物園水池棲息覓食。食蟹獴喜歡在植物園水池棲息覓食。(記者賴瑞/攝影)

食蟹獴因喜食螃蟹而得名,並因全身有質硬而膨鬆的毛,像農民的簑衣,因此又稱「棕簑貓」,也俗稱「膨尾貍」,是中低海拔的日行性食肉目哺乳類,在臺灣的族群屬於特有亞種,主要棲息在乾淨溪流附近的森林,是現存唯一仰賴溪流生活的食肉目動物,也是評估溪流環境生態的指標物種之一,目前已列為珍貴稀有之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