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敦煌尋夢 長安樣式 定格大唐氣象 (上)

那擁有大佛像的莫高窟第96號石窟,應是屬於大唐的榮耀——工程之浩大、技藝之精純,至今仍教人讚歎不已。(Marcin Szymczak/Shutterstock)
那擁有大佛像的莫高窟第96號石窟,應是屬於大唐的榮耀——工程之浩大、技藝之精純,至今仍教人讚歎不已。(Marcin Szymczak/Shutterstock)

文/蘭音
唐朝佛教盛傳,相較前朝又有時代的特點。比如:唐人崇信大乘佛教,宗派眾多,有淨土宗、密宗、天臺宗、華嚴宗、禪宗等,其中以淨土宗最為流行。人們嚮往的是佛經中描繪的極樂世界,那裡沒有戰爭、災害、貧窮、疾病諸般苦難,只有歡歌笑語的太平盛世。這種風潮同樣反映在石窟的變化上。

大唐風華

從外觀上看,盛唐時期流行開鑿空間寬敞的大型殿堂窟,以適應大乘佛教的需要,聚集更多信眾進行講經和禮拜活動。由於唐朝的影響力,殿堂窟成為敦煌石窟最常見、延續時間最長的形制,也是唐代以後的基本石窟樣式。

繪塑題材也與大乘佛教教義相適應,捨棄了禪定、捨身等苦修方式的表達,而代之以歡樂、美好的佛國淨土的展現。廣闊的壁面上,早期的「連環畫」無法襯托恢宏偉岸的盛唐氣象,於是整壁繪畫的巨幅「經變畫」應運而生。幾乎佛經中所有的複雜內容,都被繪製在一幅畫作中,其中「淨土經變」又是壁畫的主流。

此為敦煌莫高窟的唐代第217窟北壁壁畫一隅,描繪的是模擬人間殿堂的佛國建築。(公有領域)此為敦煌莫高窟的唐代第217窟北壁壁畫一隅,描繪的是模擬人間殿堂的佛國建築。(公有領域)

彩塑方面,苦修形象也明顯減少,神、佛的形象更加真實親切,富有生氣,同時群塑數量有所增加,最多達到二十八身,蔚為大觀。

唐朝強大的國力與開邊的武功打通了絲路,加強了漢地與西域的關係。從敦煌到長安,一千多公里的距離並不妨礙敦煌世家大族、名流、名匠與中原(特別是長安)的來往。得益於西北的交通,敦煌的造像藝術幾乎與中原同步,處處可見盛唐風韻以及大師的身影。

以壁畫為例,唐朝半數以上的畫家參與過壁畫創作,其中包括閻立本、吳道子、周昉、韓幹這樣的美術大師。長安、洛陽的宮殿、寺院、府邸,隨處可見名家手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作品大多損毀或散佚,敦煌石窟為後世保留了相對完整的唐代繪畫真蹟。若要了解唐朝繪畫,敦煌石窟一定不能錯過。

從風格來說,大唐作為泱泱大國,處處透露著宏大雄強的氣魄。在一千六百年的敦煌石窟營建史上,唐朝只有三百年,卻是開窟最多、留存數量最多的時代。而典型的殿堂窟,模擬漢地高大的殿堂建築,巨型壁畫又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那擁有大佛像的莫高窟第96號石窟,應是屬於大唐的榮耀——工程之浩大、技藝之精純,至今仍教人讚歎不已。

唐朝的繁榮與強盛,與其所向披靡的軍事力量息息相關。初唐時期,唐太宗銳意進取,遠征西北,成為西域諸國敬服的天可汗。全國上下瀰漫著建功立業的凌雲之志,文人墨客也紛紛出入邊塞習武從軍,留下慷慨豪放的邊塞文學。

敦煌作為軍事重鎮,也在石窟藝術中透露出剛健勇武的時代特徵。在塑像中,天王和金剛力士的形象特別多,它們以現實的武將為原型,按照真人比例製作,身穿鎧甲,或者展示雄健的筋骨,呈現出陽剛之美與動感之力。

富庶的國家、安居樂業的百姓,又塑造出大唐雍容華貴、富有氣派的審美風格。尊像身上華美的飾物、供養人嬌豔的妝容、壁畫上的金銀貢器,無不彰顯了盛唐的財力與氣度。

淨土世界

貞觀十四年(西元 640 年),唐太宗調集大軍西征,平定高昌國。兩年後,莫高窟的第220窟開始營建。這是敦煌少數有明確紀年的石窟,也是初盛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敦煌的工匠們在中原藝術的影響下,創造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洞窟,全方位展現了生機勃勃的大唐新氣象,把敦煌石窟藝術推向全盛的階段。

此為敦煌莫高窟的唐代第220窟的迦葉像,一反舊式的苦行僧形象,被塑造成一位深諳佛理的長者形象。(公有領域)此為敦煌莫高窟的唐代第220窟的迦葉像,一反舊式的苦行僧形象,被塑造成一位深諳佛理的長者形象。(公有領域)

在建築形式上,第220窟捨去中心柱,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大型殿堂窟。正壁開龕,內現存五尊塑像,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兩側分列迦葉、阿難兩弟子與兩尊脅侍菩薩。這些塑像大部分經後代重修,已經失去了唐朝風采,唯有迦葉像保留了初唐遺風,宛如一位老成持重的老僧。

這座石窟內最引人矚目的是三幅整壁的大型經變畫。南壁繪「無量壽經變」,北壁繪「藥師經變」,東壁門兩側為對稱布局的「維摩詰經變」。南、北相對的兩壁分別表現西方和東方的淨土世界,這也是唐朝內地寺院典型的布局形式。這座寬敞的石窟內,淨土宗經變畫占據了主體位置,使室內形成了一個極其豐富又相對完整的佛國世界。

《無量壽經》講述的是阿彌陀佛本生:一位國王放棄王位,出家修行,法號法藏比丘。他發下四十八個大願,欲成就一個無比美好的理想世界。經過數劫修行,他終於修成正果,成為西方淨土的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極樂世界,那裡四季如春、鳥語花香;珍寶遍地,仙樂飄揚;佛陀在世界中講法,眾生享有無盡歡樂。

南壁的無量壽經變,即「西方淨土變」,畫匠以鮮豔明快的色彩、流暢精湛線條,勾勒出一個歌舞昇平、華麗燦爛的極樂世界。七寶水池中,阿彌陀佛趺坐於蓮花寶座上講經說法,兩側是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構成「西方三聖」的主題。他們周圍擁繞著眾多菩薩和天人,正在恭敬地聆聽佛法。天空中的飛天凌空飛翔,池中的化生童子遊戲其中,地上的舞伎姿態翩躚,象徵著極樂世界的美好景象。(下週三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