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教育科普

達爾文學說之坍塌

四種鳥喙形狀大小不同的達爾文雀,自左上開始順時針順序依次為大嘴地雀、勇地雀、綠鶯雀、小樹雀。(Collage by Kiwi Rex/維基百科)
四種鳥喙形狀大小不同的達爾文雀,自左上開始順時針順序依次為大嘴地雀、勇地雀、綠鶯雀、小樹雀。(Collage by Kiwi Rex/維基百科)

文/齊先予
據〈加拉巴哥群島揭密真相〉一文介紹,達爾文在加拉巴哥群島(科隆群島)發現不同種間的鳥,後來被人命名為達爾文雀(Darwin’s finches)。牠們的喙尺寸跟形狀有許多不同,用來適應進食來源,他由此推斷出以物競天擇為基礎的演化過程。

達爾文稱,這些鳥類已經演化出了18種不同物種,各自適應不同生態棲位。比如有的有強大的喙,能夠咬碎種子,有的就有細長的喙可以捉昆蟲,有的喙甚至尖銳到能夠吸血,每種都有獨特的喙以適應不同的食物。

於是達爾文提出一個假說來解釋這些現象:物競天擇是物種起源的原因,是物種的進化、而不是上帝的創造,才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全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物種起源論》。

兩本《物種起源》共存代替競爭

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C. Darwin)在英國逝世。他所倡議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學說在此後的100年中,由盛行而漸趨沒落。

百年後的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的遺傳學家阿亞拉(F.J. Ayala)也出版了一本《物種起源》。這一本僅有14頁的小書,雖然也是以達爾文的原著當作開場白,但內容卻完全不同。

比如在「物種」這個概念的定義中,達爾文在他的原著中一再強調,他認為「物種」(species)只是一個便於使用的「人造詞語」,但是阿亞拉卻認為「物種」是一個生物天然群體的總稱,他引用了演化生物學家邁爾(Ernst Mayr)的話說:「物種是一群可以自然交配的生物,與其他物種有生殖上的隔離。」

達爾文以狗的品種及鴿的品種為例,說明人擇的力量。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建立在生物繁殖過多,生存競爭、優勝劣敗及適者生存的理論上,其學說的焦點就是「生存競爭」;然而,在阿亞拉的《物種起源》中,卻沒有任何生存競爭的痕跡,因為新物種的產生必須發生變異與隔離,新變異能否生存只看它能不能適應周遭的環境,並不需要其他物種的消失或失敗為新物種生存的條件。

阿亞拉認為,任何生物,不管是新物種或舊物種,只要能和周遭的其他生物構成共存的生態平衡,就能生存下去。阿亞拉的標準是以「共存」為條件,與達爾文的「優勝劣敗」的觀念完全不同。

進化論滿足野心家的私欲

達爾文學說經過19世紀的盛極一時以後,到了20世紀初已經是搖搖欲墜,日暮窮途。到1932年時,英國的統計遺傳學家豪丹(J. B. S. Haldane)公開指出:「達爾文學說已經壽終正寢了」(Darwinism is dead)。

一幅揶揄演化論的諷刺畫,描繪擁有「猴子身體的達爾文」,作者André Gill(西元1840~1885年)。(公有領域)一幅揶揄演化論的諷刺畫,描繪擁有「猴子身體的達爾文」,作者André Gill(西元1840~1885年)。(公有領域)

「任何虛偽的科學原理,都會很快消失而遭人遺忘。但是為什麼達爾文學說在經過實地觀察與實驗,證明它的錯誤之後,卻仍舊能夠長期坐享成功的聲譽?」臺灣知名科學家許靖華發現,這背後有很多非科學的因素。

馬克斯曾在1861年寫道:「達爾文的著作是從自然科學的觀點上,支持了史學上的鬥爭理論。所以對我來說,這部書(《物種起源》)非常適合我的需要。」不過,馬克斯的伙伴恩格斯(F. Engels)在1875年說道:「達爾文學說中的『生存競爭』只是把人類社會中的霍布斯(Hobbes)『抗爭哲學』,摻和了馬爾薩斯『人口論』轉用到生物界而已。」

也許真實原因,正如英國喜劇作家蕭伯納(G.B. Shaw)所說:「達爾文學說滿足了各行各業的自私意圖,取悅了每一個野心家。」

如今達爾文拱門坍塌了,其實,達爾文的假說也早就坍塌了。◇